江海潮汇促蜕变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大门。
“我们不能以狭隘的地域文化眼光来理解‘海派’。”施大畏说,一位学者对中华文化史中江南文化的研究给他带来了启发。古代江南原本并非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域,自从北宋南迁,先进的北方文明与南方的水土交融,发生了激变,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新的审美高度。江南文化甚至孕育出类似中国文艺复兴的萌芽。江南文化第二次的巨大影响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上海开埠,其于美术领域的表现是,全国各地尤其是苏浙一带优秀书画家纷纷云集新兴的商业都市上海,在中西方文化的交错影响下,创造出了焕然一新的画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艺术大家,使中国艺术的形态由农耕文明迈入了现代商业文明。
施大畏说,如果说南宋的江南文化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产物,那么19世纪起以“海派”为称号的江南文化则是江与海交融的产物,是古老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文化适应时代环境的再一次重大蜕变。
艺术“演变”未完成
“这种由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文化形态演变远未结束,迄今还在进行中。”“恰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文化艺术也具有这座城市的‘革命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美术家敏锐地接受着来自世界的最新的艺术动态信息,思考着中国艺术传承和生存发展的大课题,勇敢地进行探索、突破和尝试,许多新的艺术风格、形态和理念因此涌现,将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与个人感情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和丰厚艺术内涵的优秀作品;形成了艺术创新的先锋力量,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次进京展,我们试图向观众们展现这30多年来上海美术界这样的变化。
“进京展不是去出风头,而是去让大家评头论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探讨中国艺术发展创作方向。我在想,南北文化的交融,是否还会创出新的辉煌。”
施大畏说,雨果对艺术的一段阐述,对当下上海美术创作依然颇有启发意义。他的话是这样说的:“艺术就是一种勇气。我们虽然不能超过这些天才,但却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要和他们不一样。”
本报记者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