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用竹篾编成鱼虾蟹蚌,扮作海洋生物表演南汇渔民的劳作欢歌;用水缸、井圈等农具改制成乐鼓,敲起欢快的打击乐;猕猴桃、冬瓜、南瓜、麦穗等蔬果代替花草,出人意料地成为插花盆景的主角;西瓜、海盐、水蜜桃等都成为舞蹈道具,彰显浦东农业特色……日前,上海国际艺术节区县专场新农村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亮相浦东航头镇主会场,让农民伯伯在家门口观看精彩演出。
民间艺术回归百姓
在轮番亮相的18个节目中,不乏充满地方特色的市级非遗项目,都是浦东人民在田间劳作中因地制宜酝酿而生的。难得的是,近几年来,浦东扩大文化传承范围,不让艺术培训和表演仅仅局限于专业团体和专业舞台,而是走进社区、学校,让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回到百姓中。
例如,航头镇的“卖盐茶”舞蹈,浓缩了浦东原生态的盐文化和海洋文化,见证了浦东盐场的变迁、制盐的演变和盐民的生活,经过几年的推广,它已经不再是镇文化中心专业团队的专利,而成了全镇所有村居委的“广场舞”,还在小学生中后继有人,传承人达到数百人。
蔬果插花构思奇巧
花木镇居民带来的“打莲湘”表演也是市级非遗项目,莲湘(注,在其他地区也被称为花棍)在演员手中显得格外灵活,一起一落间,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跃翻滚等多项艺术熔于一炉。
民俗婚娶嫁、滚灯、海派秧歌、荡湖船等其他表演,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蔬果插花展示中,新奇的创意还吸引了一些观众忍不住伸手,摸摸火红的朝天椒、金黄的麦穗到底是真是假,土洋结合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