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老赖”自动现身
就在3个月前,杨浦区法院徐文娟法官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陈某说自己是13年前一起房屋转让纠纷案件的被告,当年法院判决他向原告返还2万余元的购房款,由于迟迟未履行,房屋被查封,户籍成 “空挂户籍”,因此无法办理养老金手续。走投无路的他希望法院帮忙解决这个案件,让自己能够顺利办妥养老手续。
徐法官查询电子档案后意外发现,陈某在法院还有另一起标的更大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两起案件均已判决生效13年,并且都进入执行程序。但因被执行人陈某始终处于“去向不明”的状态,因此两案件进入执行后就变成了无法执行到位的“休眠”案件。
徐法官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房屋纠纷案件的原告胡某,当听说失踪多年的陈某现在主动现身想要了结案件时,胡某在惊讶之余却根本不相信陈某真的还得出钱,没说几句便断然挂了电话。
而当年借贷纠纷案件的原告季某现在已是八旬老翁,突然接到法院电话,一时竟怀疑自己是否遇上了骗子。徐法官对季某的种种怀疑也十分理解,为打消他的顾虑,细心的徐法官把自己的姓名、电话、地址一一告知了对方,并让季某回拨接到的座机电话,让对方确认该号码确实为法院的总机号。取得季某的信任后,徐法官了解到这个耄耋老翁的生活状况并不好,这笔迟来的执行款或许能大大改善他的生活。
消除困难变卖房产
徐法官了解到,陈某唯一的财产就是这套争议房产,想要偿债唯有通过变卖查封的房产。由于在被执行人未完全履行义务前,法院查封的房屋一般不能解封,而很少有人愿意购买被查封的房屋,一度感到绝望的陈某情绪非常激动,扬言要通过信访解决。另一头,胡某因想获得更多的赔偿而试图阻挠陈某卖房,徐法官约当事人来院谈话,双方均多次失约。
在双方当事人都不配合执行工作的情况下,徐法官没有放弃,一方面试着理解双方的“过渡期心理”,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徐法官也明白双方实际上都想快速地了结此事。面对各方当事人越发焦躁的心理,执行法官耐下心来适时地做疏导工作,通过一次次、一遍遍地释理,渐渐抚平了陈某焦虑的情绪,也慢慢打消了季某对执行效果的疑虑。徐法官对胡某超过合理范围的无理赔偿要求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自知理亏的胡某最终也同意拿出手中的资料配合陈某卖房。
结案三方都得实惠
为加快推进执行进度,徐法官不止一次地走访房管所、派出所等部门核实房产信息、个人信息,同时还向购房者解释查封原因和解封程序,给买方吃下“定心丸”,消除了风险担忧的买方随后如期按约支付房款65万元。在法院的主持下,陈某经与胡某协商,双方一致同意陈某再偿还胡某4万元,双方纠葛到此为止,陈某当场付清款项。同日,根据季某的申请,陈某当场支付季某借款本息7万余元及迟延履行期间的双倍利息11万余元。
通过接触,徐法官发现陈某对当年的逃债行为十分后悔,面对生活的困境,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无助的老人,陈某今后的生活成了徐法官心中的一个牵挂。
由于“空挂户口”等因素,一些单位对陈某的身份确认有所疑虑而不敢轻易出具证明材料,导致陈某迟迟无法办妥养老金手续。徐法官利用空余时间,陪同他四处奔走于民政局、派出所等部门,帮忙解释事情原委,准备相关材料。最终,陈某在徐法官的相助下办妥了养老金手续。
近日,陈某打电话告诉徐法官,自己已经寻得一份看管车库的工作,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要不是法官帮我解决了这件事,哪有我现在的日子!”
通讯员 费敏蔚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