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自贸区”一直是近段时间国内热词。复旦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前后,复旦大学举行了两期自贸论坛,分别邀请学术界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一起,就“自贸区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等话题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献策、把脉。
金融开放服务实体经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孙立坚举了个相反的失败例子,那就是日元国际化。他分析说,一些国家金融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开放“速度”的快慢,也不在于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甚至金融自由化的“顺序”安排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最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坚持做到金融开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匹配。否则,只注重速度、能力、顺序的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金融很容易超脱实体经济”向前“跃进”这一重要特征,那么,当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麻痹了监管意识的时候,就一定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悲剧命运。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风险管理体系,更需要倚仗自贸区和离岸市场那样的平台,打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环境。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要汲取当年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把握好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时机、顺序、内容和方向,以确保金融发展和市场开放的每一步都在为实体经济繁荣做贡献。
热盼金融细则出台
相对于学术界而言,复旦大学自贸论坛上,来自主管部门的声音更让人们对未来的自贸区充满期待。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表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有望建立一套征信体系,把现有的央行征信系统和包括工商在内的其他信用平台的信息都集合在一起。马立新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自贸区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的使命,赋予了自贸区在服务贸易全面开放方面更多的使命。
他表示,对银行业而言,有几个内容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内先行先试,一是产品,二是监管,但最根本的还是银行的管理制度。银行业必须保持弹性,因风险而变,因客户而变,因环境而变。自贸试验区将给具有跨境投资特征和需求的企业带来机会。
上海证监局副局长朱健说,自贸试验区可以建设现有资本市场体系覆盖不到的市场、现有市场所没有的内容。与之相伴,市场主体也可以借助自贸试验区进行业务锻炼和风控能力提升。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指出,保监会把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定位为离岸保险市场试验区、重点险种创新试验田和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基地。这将对外币保险业务、外币再保险业务、外币投资、保险辅助业务等构成利好。
本报记者 陈 杰
身边事·心里话
“希望自贸区能让我圆梦”
陆家嘴金融城白领方纯,9月底专门在个人电脑里设置了一个文件夹,名称叫“上海自贸区”。虽然他目前从事的工作和自贸区暂时没什么关系,但依然精心收集着每一条自贸区动态和政策信息。“有这么多好的机会,做好准备和计划,希望自贸区能让我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