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和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纲举目张,财税改革当仁不让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它对各项改革都具有支撑和助推作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解读时认为,财税改革要发挥好其特有的作用,必须找准三个落脚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
● 首先要落脚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建立高效、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财政有“财”有“政”,聚财是为了提供符合人民要求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而筹措资金,用财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落实。因此,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财税改革要落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体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改革,建立起法治、稳定、民主的税制,使各级政府的资金筹措行为规范化,使纳税人理解税制,遵从税制,最终撕破税收筹措随意性与政府决策随意性的关系网。还要通过预算管理改革,杜绝财政支出的随意性,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预算制度成为拦截腐败行为、低效行为和错位行为的坚墙。
维护市场统一
● 其次,财税体制改革要落脚于维护市场统一 白景明的看法是,市场统一程度直接决定是否能够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财税制度是决定市场统一性程度的基本制度。前期我国财税改革成绩的突出点就是有效维护了市场统一。比如说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对确保中国境内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释放了内外资企业的活力。再比如说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打破了包干制条件下,地方政府为追求区域利益增长而设置的多种区域封锁屏障的基本制度依据,从而促进了市场统一化进程,使投资和消费在全国范围内高速增长。今后深化财税改革、设计改革方案和分步推出改革措施,必须着眼于提高市场统一化程度。具体在税制改革方面,要通过加快推进营改增统一所有产业的流转税待遇,进而打通整体抵扣链条,消除重复课税,进一步激发所有企业活力,最终促成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要通过资源税改革,使所有区域都来分担资源输出地的资源减损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要通过税收立法权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使所有区域在统一的税制基础上展开经济竞争,抑制不公平竞争的发生。在财政体制方面,要通过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来增强这些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核心价值是优化全国的市场环境,进而确保统一市场能够公平、有效运转。
促进社会公平
● 最后一点,也是跟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即财税体制改革要落脚于促进社会公平 他说:“社会公平的核心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表示,财政具有强烈的再分配职能,收支涉及利益形成和利益调整。因此,财税改革直接决定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变化。财政促进社会公平,要从社会财富再分配入手。具体到财税改革,就是要优化财政再分配功能的发挥。因此,税制改革既要保税收增长,又不能削弱财富创造能力。在改革具体措施方面,应继续推进资源税、房产税和增值税等项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时,应扩大工薪所得课税费用扣除范围,如把个人住房贷款因素扩大进来。支出改革方面应在科学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基础上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基本医疗保障、职业教育保障、环境保护和就业支持保障等领域。 本报记者 谈璎
身边事·心里话
“愿个税起征点赶上通胀脚步”
作为工薪族的一员,郑海阳的每月收入支出,与“税”息息相关。对于税收改革,郑海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郑海阳拿到的工资,是扣除三险一金的税后数字。虽然个人所得税起点提高了,但是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生活,成本也高。他希望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能紧跟通胀上升的脚步,不要等到民众呼声高了,才被动上调。或者考虑家庭负担因素,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所得税。比如说,有了孩子,可以扣除部分个税;背负住房贷款的市民,最好也能划一个扣税范围,减轻每月的支出负担。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道理大家都懂。郑海阳陪父母去医院看病,这里排队那里排队,医疗资源明显跟不上百姓需要。听说同事送孩子上学,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买学区房、找门路、上补习班,大人小孩累死累活。
郑海阳觉得,通过税收征取到的财政支出,应该更多投向老百姓生活中缺少不得、矛盾又很严重的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