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不是另搞一套
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认为,《决定》提到的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说在以前基础上的深化,不是另搞一套。他认为,1994年建立起来的现行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非常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把在改革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很多意义深远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有一个科学而恰如其分的评价: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须重新确定地方主体税种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预计“营改增”全面铺开之后,全国15000亿的营业税将至少有20%的减税空间,相当于为企业减税3000亿。但“营改增”之后,原来百分之百归地方所有的营业税将会消失,增值税分配是按照中央和地方75:25分配,因此地方税收将会大幅减少,所以必须重新确定地方主体税种。在目前研究的路径中,将消费税从原来的生产环节征收向后推移到消费环节,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所有消费品出厂价有望降低,可以减轻生产者的税负;也会减弱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的积极性会提高。此外,消费税在零售环节征收,可以实行价外税,增加对商家缴税的制约力度,增强居民纳税意识。《决定》也提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消费税的改革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钱’的体制调整可能容易一点
“只有从财税改革入手,才能为整个政府职能的规范,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提供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这次改革的重点显然是政府职能和政府部门的改革。“活动的线索是两条,一条是‘事’,就是所谓政府职能的配置领域。一条线索是‘钱’,为履行职能所配置的财源。两个线索相比较,显然从财税体制改革入手。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可以多拨款支持你。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就少拨款,甚至不拨款,以至于这项职能没有办法再继续运转下去。‘钱’的体制调整可能容易一点,虽然是迂回、间接实现改革目标,但是所收获的效果可能远大于对政府职能的直接调整。”
治理PM2.5需要财税政策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直言,财税体制改革不能光是看税和转移支付,应实行“地方税制健全化、转移支付透明化、地方发债市场化、地方平台规范化”的“小四位一体”措施,以及“压缩政府层级、调整行政区划、划分政府事权,健全财税体制”的“大四位一体”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另辟蹊径,从治理PM2.5说起,认为仅靠环保政策还不够,需要财税政策支持。他认为应对第三产业减税,引导资源向第三产业、低耗能的服务业转移,增加重工业成本,改革工业用地的定价机制。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财税改革总体上是从原来突破资源瓶颈,转型为突破资源路线的瓶颈。“我们不是缺钱,不是差钱,主要问题是充分提高财政资金利用能力。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最大限度把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