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仅有两字之变,但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参与《决定》起草组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利民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所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发挥作用的分量。
“基础”变“决定”,两字之变,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宣告在配置资源上,其他力量如政府可发挥影响与引导作用,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未来所有经济领域改革,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
市场人士认为,新一轮改革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的改变本身就具有决定性的效用。管住了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有望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更大红利。
政府要放权给市场
现实中,行政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问题较突出,压抑了市场活力,制约了经济转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所指出的,要素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难以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真实供求关系,成为多年来助长低成本投资扩张、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此次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给政府与市场划清了界限。”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无论商品(服务)还是资源要素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而非主要由政府管制;其二,消费市场需求决定投资、引导投资,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导致投资消费关系扭曲,导致低效投资、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其三,企业经营活动应由市场决定成败,在市场平等竞争中获得生产要素和实现优胜劣汰,政府不应厚此薄彼,干预企业行为。
体现市场化改革决心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意味着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对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新提法,体现了我国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正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所说,其实对于中国改革的认识就是从市场的作用入手,他说自己完整经历了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一开始讲计划经济背景,再往下过渡到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撕开,便拉开了这个大幕,诸多改革将发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对市场作用提法的升级,凸显了中共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方面的疑虑,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也表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看不见的手”,这是最大的一个亮点。本报记者 刘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