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辣不欢(上)
西坡
  文/西坡

  姚雪垠先生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出版后,引起很大的轰动,因为这是经历了“文革”时期之后中国文学界的重大收获。可是,正如看《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人们也从各个角度来解读《李自成》。其中有一位安徽读者看了这部小说,就觉得不对劲:李自成怎么吃起了辣椒! 

  这个细节,一般读者老早就放过了,可那位是个农学家很较真,他的专业知识告诉自己,在李自成所处的时代,辣椒不可能出现在李自成的餐桌上。 

  学术界普遍认为,辣椒传入中国,是在十六世纪末或十七世纪初(1600年左右),而且是在广西、云南、贵州、福建一带传入。我查了一下,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1606年生人,1645年卒,他的活动区域,大部分在中原地区,到最南边的恐怕就是安徽了。换句话说,没有几十年、上百年时间,辣椒要传到他的餐桌上,很难。 

  也有人认为农学家的推论不对,他拿出两部书来,一部叫《群芳谱》,1621年出版,上面写有“番椒”字样(按,番椒,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辣椒);另一部叫《遵生八笺》,1591年出版,在该书《燕闲清赏笺·卷下·草花谱》里面提到:“番椒,丛生白花,籽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籽种。”两部书都是名著,好找。于是,它们让人产生了联想:既然1600年左右诞生的书已经把辣椒收入视线,没准辣椒早就流布四方了。怎么早法呢?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后)时带回来的。 

  乖乖!整整提前了两百年。 

  这是我不同意的。辣椒如果是郑和从南洋带回来的话,那时的南洋有辣椒吗?国际公认,辣椒是哥伦布从南美洲带回欧洲,再传到亚洲的。哥伦布第一次登上新大陆是在1492年10月12日,郑和怎么拿得到辣椒? 

  可是有人却拿出了证据——马欢,作为郑和出使南洋的随身通译(翻译),写过一本游记《瀛崖胜览》,里面说道:“苏门答剌者,其地依山则种椒园,花黄子白,其实初青,老则红。”犹言所见为辣椒也。可是,依《遵生八笺》的说法,辣椒“丛生白花”;又,笔者生长在南方城里,不谙农事,没见过辣椒的原生态,但我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辣椒花,颜色也是白的。我怀疑马欢在南洋看到的椒,不是辣椒,而是另有所指。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辣椒在欧洲起初一直是用于观赏的花卉和治病的药物,这也可以解释即使在现在,欧洲人吃辣椒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热情的原由。传到中土时,辣椒起初也只是作为花卉和药物性质引进的。从观赏花卉到成熟食材的进化,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还要让李自成这一层次的人普遍接受到,可不是轻而易举的。 

  有个材料大概能解释李自成为什么能够吃到辣椒。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有野生型的小米椒,1993年又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野生的黄辣椒。这就是说,中国很可能也是辣椒的故乡。可这又很让人困惑:李自成能吃到的野生辣椒,必定是寻常物,那么为什么现在却很难找到?是因为舶来辣椒把它击退了呢,还是它自我淘汰?另外,李自成何必去吃这种“野菜”呢?他嗜辣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为什么他的同时代人几乎没有吃上辣椒的呢? 

  咳,问题很多,很复杂。 

  假使,姚雪垠先生能够出来说句话,把这些问号变成顿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姚先生1999年弃世,其生前有没有看过农学家的质疑,我因为懒不高兴去查;至于在其身后,那就更不用谈了。其实那些都无所谓。 

  好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采访姚雪垠先生的文章,说他为了写《李自成》,看了十几遍《明史》,积累了几万张资料卡片,把明朝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摸得很熟。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来看《李自成》第四十四章的一段文字:“李自成平日自奉甚俭,吃饭不过是粗粮野菜,与老营士兵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对牛金星和宋献策特别供给优厚,所以他并不约牛金星到老营同吃早饭,一进寨就同金星拱手相别。金星从怀中取出那个诛万安王的文告草稿,递给闯王,自回家去。闯王一进老营,便传令提前开饭。趁着亲兵们端饭时候,他把文告的草稿看了一遍,觉得很合他的意思,便交给高夫人暂时收起。早饭是红薯加小米煮的稀饭,柿饼掺包谷面蒸的窝窝头。菜是一碟生调萝卜丝和一碟辣椒汁儿。当时红薯才传进中国东南沿海地方几十年,传到河南更晚,很不普遍,所以这点红薯是几十里外村庄的老百姓特意给闯王送来的,表示他们爱戴闯王的一番心意……” 

  红薯一节,反映出姚先生的知识储备足够。红薯确实是由福建商人陈振龙于明万历22年(1594)从南洋带回来的。我们暂且不论红薯究竟要花多长时间才能传到中国腹地河南、能不能马上传递到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说和红薯几乎同时传到中土而且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辣椒(按,此为《李自成》中的描述),为什么没能在书里也成为老百姓“表示他们爱戴闯王的一番心意”呢? 

  结论是:姚先生疏忽了。他以为辣椒在明朝,是一种很寻常的食材。可是,这,却只是他的想象。退一步说,即使那个时候中国确实开始出现了辣椒,那也和李自成的关系不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社会与法
   第A26版:特别关注/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A28版:东方大律师/社会与法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04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06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08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10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政策解读
   第B16版:政策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 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专版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3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名表
   第C04版:妆容
   第C05版:摩登
   第C06版:资讯
   第C07版:秀场
   第C08版:大牌
导读
图片新闻
无辣不欢(上)
香橙虫草炖老公鸭
新民晚报好吃周刊B25无辣不欢(上) 2013-11-22 2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