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都不合理”
三方案调查迅速成为27日最热门话题,在多个网站上网民投票超10万。网民投票结果较为一致,支持率最高的是C方案,超过50%的网民选择,其次是A方案和B方案。
然而网民更多的反馈是“哪个都不合理”。“AB方案,硬生生地把国庆7天长假取消了,以后我们找什么时间出门旅游呢?”“大家选得最多的C方案,和目前的放假安排基本没有区别,还可能少一个小长假。”不少网民认为这样的方案实际上是倒退了。
对此,新华社评论,规则更加细化,弹性略有增加,各套方案都在尽力避免因调休而导致的混乱模式再度出现。但如此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问题,例如不调休可能会导致“单蹦”节日的增多,反而使时间安排更零碎。并且,在B、C两套方案中依然存在着挪假“风险”,“混乱时间模式”未从根本上被杜绝。
为群众提出多样化选择,并按照年龄层次和职业来进行意见调查凸显政府部门的诚意和按照民意改进的决心。但在拿出方案征求群众意见的同时,不仅要调查群众的选择倾向,更要为群众打开表达意见的通道,充分考虑并吸收群众的合理意见与建议,在改进方案中有所体现。
一套成熟的节假日调休方案不应简单以“三选一”的方式来进行定夺,而应以科学的调查将三种方案中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形成最优方案。我们期待将民意融入最终方案之中,而不要让“三选一”变成“三缺一”。
假日办无权增假
“三种方案都不尽如人意,只涉及调休安排,没提到假日改革,公众难免感到失望。”昨天,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表示,虽然目前提出的三种放假方案都不理想,但假日办这次网络调查是一种进步,而且三种方案中首次提出了遇到周二、周四才挪借周末拼假的方式,比以前无序的拼假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对于为什么不直接在备选方案中提出增加假日总数的疑问,蔡继明介绍,全国假日办没有权限调整假日总数,调查中当然也不能涉及增加假日。“目前我国执行的是2008年修改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这个最早是1949年由当时的政务院颁布的。现在要增减假日总量,至少要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蔡继明还透露,清华假日课题组做过一个研究,假日总量可增加两天。但这两天不是要恢复五一长假,而要分配给春节。“变成5天假日以后,就可以不用挪借那么多周末,如果赶在周一,还可以凑出9天的长假,更适合春节的民俗和公众出行需求。”
“我参加过有关部门的座谈会,讨论过增加假日的草案可行性,但也都是微调的建议,增加一两天。”蔡继明说,“当然,明年是不可能增加了,时间也来不及。很有可能明年的放假方案就在现在这三种里选一种直接实施。”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