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阿尔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风靡一时。此书预见到,当网络普遍以后,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几乎是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什么都变得那么方便,甚至都能触手可及。当时,给人的印象是将信将疑,还会不断产生困惑:真的会这样吗?不料,仅仅二十年不到,网络几乎遍地开花,据说,我国的网民数已达4亿多。
网络已经对许许多多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就拿书籍来说,首先是网络书籍销售,就要比普通书店便宜得多,而且只要在网上下了订单,不用多大工夫,心仪的书籍就会送上门来。这下子,书店就遭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还可以直接把书扫描以后挂起,读者需要什么书,只要点击,那本书就会飞到你的面前,甚至字体大小还可以直接挑选更改。更神奇的是,一些作者直接在网络上书写,让“且看下回分解”也就在网络上得以不断满足。
那么,传统书籍的出版与销售,该如何是好?我以为,网络阅读之所以很快拥有那么大的市场,很关键的缘故一是方便,二是几乎无偿(也有部分收费,但价格实在低廉),有了这两条,那就会越来越做大做强了。
可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的传统出版,竟然还出现了一本书或者一套书价格高达数万、乃至十几万元的天价!什么叫“逆袭”?大概这就是一例。你说书籍太贵,我偏偏坚持贵,而且贵到天价,完全摆出与网络不屑一顾的架势。
书籍出版价格居高不下,怎么也抵不过网络,其原因可以说出很多。但是,面对网络的挑战,如何在价格上压低,也许是手段之一。现在倒好,网络免费也罢,低价也罢,传统出版非但置若罔闻,而且还偏偏往更高价上走、往天价上走,摆出你唱你的,我干我的姿态。仿佛是两个侠士,一方提出挑战,而另一方非但不应战,而且还扬长而去,心安理得,很阿Q,自走自的道。
那个天价,据说也有自己的理由。网络再好,那可是“虚拟”的,一拳在握,可以捏起一个图书馆。但是,我们要的是坐拥书城,网络会有吗?要知道,多少年来,区别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就看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书、有多少书,那可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呢。现在,更好了,拥有的可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天价书,那么,主人的知识品位,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再说了,现在,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还应该加上新的标准,那就是有没有天价书,是什么样的天价书,于是,身份和地位就周全了。
看来,能出书,在当今已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好吧,现在就要看能不能出天价书了。一个作者,能出天价书,一本或者一套,起码也得数万或十数万元的价格,那才够得上气魄;对一个出版单位来说,有没有财力有没有勃勃雄心,大概也要看能不能出天价书、甚至出了多少多少。
不过,我还在想,这个天价书,对买得起的人来说,也有麻烦,弄回家,不放在保险箱里,实在是不安全,风声传了出去,很招人显眼,弄个梁上君子光顾,那就没事找事了。还有,作者出这样的天价书,总不会只是几本几套吧,都留在家里,那可不是一个普通金额。那么,为了安全起见,还不如找一家银行保险库,风吹雨打都不怕。
现在,不要说出土文物很有市场,即使是一般文物,也很受吹捧和青睐。所以,天价书在若干年以后,那肯定是天价的天价。也许,这就是它们的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