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古美街道平阳三村的夏丽华发烧不适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主诊医生充分考虑其多年小叶增生的病史,在体检后即告知必须立即前往上级医院做进一步钼靶诊断,结果为乳腺癌。因为属于早期,在区妇幼保健院手术、化疗后,夏大妈又回到社区康复,目前她说自己“啥都能吃,心态很好”。
闵行区借力于区域内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为居民拆除预防、医疗、保健之间的“围墙”,公共卫生服务从“发病管理”转向“发现管理”。
近年来这里发现的早期肿瘤病人比例增加,便是显著成效之一。2008年至今,闵行全区开展肿瘤筛查近万人次,管理肿瘤高危人群6.34万人,发现肿瘤2549例,其中早发现961例,肿瘤早期发现率从原来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以肺癌为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210万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找”出高危人群,两年来先后为4000多人提供低剂量CT筛查服务,在已出报告的3000多人中,发现肺癌23例,其中早期肺癌7例。
人均60元养事不养人
闵行区现有常住人口250.8万。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区、镇(街道)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水平,公共卫生经费从2006年按常住人口人均30元标准提高到2013年人均60元标准,全年公共卫生经费达到1.5亿元。
区、镇(街道)两级各占35%和65%的人均60元怎么用?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杨海燕说,在闵行,公共卫生经费在“区级层面”统筹,这样可以集中起来干一些事。“更主要的是我们改了从前以人头数给钱的状况,而是依据公共卫生项目下划经费,也就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经费‘养事’而不是‘养人’。”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桩听着简单、做起来繁杂的活儿。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闵行区建有一个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22大系统的220多个业务功能模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本信息兼有居民电子健康记录和电子病历的双重功能。如今,无论预防接种或传染病处置,闵行区所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被统一标化成一定的工作量,注重效率,弱化收益;与此同时,公共卫生实行“双卡制”管理,即先刷居民健康卡和刷医务人员绩效卡,服务后数据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也同时计入医生本人工作数据库。信息系统随之自动生成医生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数据。
2013年,闵行区高血压建卡管理达201760例,规范管理率92.45%,血压有效控制率88.02%;糖尿病管理60253例,规范管理率95.92%,血糖有效控制率86.44%。全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病例分别约比2006年增加了6倍和3倍。汇总全年调查问卷260份,患者满意度为98. 61%。
“一校一医”惠及学生
关口前移,突出重点,全程干预,及早发现——闵行区卫生系统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目标是资源利用最优化、效益产出最大化。
在2013年,闵行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另一个可圈可点的亮点,是全面推进“医生进校区”。全区将儿童保健、免疫预防、学生健康体检、口腔防治及因病门诊等信息进行整合、扩展,建立起了学生健康档案,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学生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随访管理。社区医生还与学校“一对一”签约,也实行校园机构卡、医生绩效卡的双卡联动。
华漕学校有在校学生1700余名。承担了校园医生职责后,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杨薛芳和胡杰医生每周两次都到学校,参与晨检或巡检,对因病缺课学生情况作追踪分析或随访,定期作传染病防控宣教,对学生体检中发现的问题会逐一分析,对家长给出实用性指导或就诊建议。“尤其不易的是,他们会定期跟踪,对发现的每一个肥胖、超重、营养不良学生进行干预后的效果评价。”学校保健老师张然说,学校、学生、老师、家长都非常满意。
闵行区“一校一医”行动目前已惠及全区383个校区约19.8万学生。今年起,项目组还将为每所学校出具详尽的《健康白皮书》,同时开展全区学校综合健康水平评比。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