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缘“梅龙镇”
胡中行
  胡中行

  日前,晚报的编辑朋友命我写篇关于老上海餐馆的文章,在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竟是“梅龙镇”三个字。想想也有道理,我与梅龙镇结缘,可算“其来有自”了。我是出生在沪西康定路的“老上海”,一住五十年,要不是后来动迁,一定会终老于斯的。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定路上几乎没有名餐馆,平时家人或朋友小聚,要么常德路口的“沪西大富贵”,要么西康路口的“协和酒菜馆”,久而生腻,也是人之常情。某次三位朋友来我家,正好收音机里唱着马连良、张君秋的“梅龙镇”:“好花儿生在深山内,美女生在这小地名。”一时兴起,便带他们去了南京路上的梅龙镇。那里的梅龙镇当然没有李凤姐,但是金碧辉煌,却是真有点皇家的气派。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四人一桌,四菜一汤,干丝、时件、狮子头之类,极具川扬特色。外加啤酒米饭,两块七毛搞定。而菜肴的质量,当然不是康定路那几家可比的了。酒足饭饱之后,又花了几毛钱,去不远处的美琪电影院过了一把眼瘾。这次招待,总共花了我不到四块的钞票,赢得的却是朋友的交口称赞。从此,梅龙镇成了我的朋友圈经常光顾的处所。“去找李凤姐”,也成了我们圈内去梅龙镇打牙祭的俏皮话。

  一晃到了“八十年代第一春”,我的婚礼自然首选梅龙镇。为了向女方父兄亲友说明非选梅龙镇不可的理由,我做足功课,深入了解了梅龙镇的来龙去脉,做了一次梅龙镇的义务推销员。

  梅龙镇的店名,果然得灵感于京剧,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位京剧迷。1938年,开张于威海卫路,原本只有一开间门面。次年3月9日《申报》的一角上曾有“梅龙镇酒家开幕”的报道。开始时,主要经营肴肉、煮干丝、汤包、煨面之类的扬帮小吃。1942年冬迁到南京西路现址,面积大增。新主人还特意请来川菜名厨掌勺,供应川扬名菜,从此今非昔比。1949年以后,它在经营上保持川扬特色,形成了“香嫩滑爽、清香醇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独特风格。蟹粉鱼翅、干烧明虾、水晶虾仁、富贵鱼镶面、干烧四季豆等经典菜肴赫然列入中国名菜谱。十年浩劫,更名“立群饭店”,既然“立足群众”,当然不能再讲“特色”二字。直到1978年,方才恢复原名,也方才恢复元气。

  八零年的正月初六,我的婚礼如愿如期在梅龙镇举行。共三桌,每桌六十元人民币。

  或许是为了留住难忘的一刻,或许是原来的朋友圈已作鸟兽散,以后整整三十年我就没有再去过梅龙镇。直到去年,文联的胡晓军兄请几个朋友小聚,我才又去了那里。踏进梅龙镇,我的感觉依然美好,正是:“凤姐”老矣,风姿犹存!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明日请看《啖鸭首推燕云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6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8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认识三民书局
清词丽句必为邻
三寿图
“命矣夫”
篮球筐本有底
结缘“梅龙镇”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结缘“梅龙镇” 2014-03-01 2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