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的女友受邀赴宴,带上了与之同行的闺蜜Z小姐。懂事的蹭饭者通常恪守蹭饭的品格,然而Z不这么想,举杯时频频向满桌人强调:要了解她,可立即拿出手机百度姓名,网上有大量资讯。
众友一时沉默,无人接茬。女友脸色稍带尴尬,而Z却延续着彩云之南的性情。她大概不晓得即使在自己的城市和领域有所建树,让人去百度也是犯了忌的——脸要自己做,面子要别人给,不能去讨的;不能在一桌初次见面不知根基的人面前太老魁,更不能僭越当晚带她来的姐妹。当晚她必须是B角。
酒过三巡,想当A角的Z小姐献唱一首歌,技惊四座,挽回一分。若如此气氛延续到散席,可弥补掉她开局的失分。不料临近尾声,来了两位专业歌唱家,应众友要求她们分别演唱了一首代表作助兴。Z小姐棋逢对手,无法禅定,才华岂能白白压抑?遂又兀自忘情点唱一曲英文老歌。曲毕,众人礼节性鼓掌。桌主K先生坐不住了,一番简短致辞仓促宣布散席。关忒。
天地大美而不言,无论是谁也该谦卑俯首,这就是上海滩的可爱和可憎。后来这段子我用在了最近一档直播节目上,作为“喜欢上海的理由”系列之一,有听友嫌我们那晚太温婉,该直接矫路子:姐不习惯用百度,常用微博玩人肉。
再说件事。去年此时有位做萨特课题的香港人请众人吃饭赠礼,席间叹苦经,引出主题:资料太难寻,拜托各位了。数位内地学者拍胸脯表示这有何难,回去三日内就给你快递过去,而上海先生略带迟疑的承诺试试看,但没多少把握,气氛有点冷场,好在须臾间便顺了过去,因为闹猛的那几位开始拼酒言欢,相见恨晚,上海先生则被冷落在一边自斟自饮直到席散。
不久前这位来自上外的上海先生问我讨香港人的联络方式。原来,繁琐的资料他悉已搜集齐全,且分门别类,清晰有效。他说他不是自作多情,是要尽快在心理上扯平那份不薄的礼,了掉一桩桑窝。香港人大为震惊:整整一年,当他自己都忘了当日酒桌上的托付时,上海先生却没有忘,其余称兄道弟者在一年期间均无联系。喧哗只留下水印,而沉默却成为刺青,他由衷感慨,自己终于知道了何为上海人,何为A角。
很多时候夸耀只是一种积习,并不存着多少坏心思,而低调者未必骨子里不傲慢,只是他们更在乎是否得体及有无浅薄之嫌。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城市纵使有着足以在别处高调的资本,也须从心理和姿态上匐入尘埃,如此,局即使不大,格也不会低。当然这也暗藏着一种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婉转的世故,唯有植根为真性情,才能最终跳脱出A角B角,成为真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