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国家教育督导组的评审,上海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化。近年来,上海在教卫领域的支出已接近或超过400亿元,优质教卫资源纷纷布局非中心城区及远郊,极大响应了广大市民享受优质资源的强烈需求。
当然,在教卫资源重新布局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基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基于对亲友病情的近乎非理性的重视,不少市民在利用教卫资源时往往秉持“最好”心态。所谓“最好”心态,言及教育就是家长对于学习能力不太出众的孩子也要想方设法让其进入顶级的教育机构。言及医疗卫生,家人仅罹患症状一般的感冒、发热都会举家出动横跨上海、不惜彻夜排队地涌向三级医院。一时间,重点高中被冠以金刚、罗汉、神仙等江湖诨号,医院方面则不断网传各专业及科室的全市全国排名。在这些诨号、排名的影响下,市民就医、就学往往唯名气论。凡此种种,难免出现“躺枪者”。
鉴于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多具有极大的贴近社区的优势,而幼、小、初则大致实现了就近入学。因此,躺枪者里,非重点高中、二级医院首当其冲。考虑到大学(高职、高专)的入学人数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即使学校和医院的数量有很大增长,未来新入职医师和教师的绝对人数很难再有大幅增加,优秀教卫人才的绝对数量也会有限。这对于教卫机构而言,即意味着这里来多了,那里就去少了。今天的非重点高中及二级医院所面临的大都是人才短缺的瓶颈。以前,考虑到通勤时间的长短对生活质量的负相关影响,部分优秀人才还是会选择去离家较近的非重点高中或二级医院工作。近年来的基础教育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化,在为重点中学及三级医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非重点高中及二级医院对上述部分优秀医卫人才的吸引力。对孩子和病患而言,这些第二梯队越缺乏优秀人才就越少人问津,越少人问津就越难以发展,就呈现出恶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有人会反问道,既如此,那就干脆不要非重点中学及二级医院,只要“好”的不就完了吗?此言差矣!就医疗卫生机构而言,从一级机构到三级机构,从专科机构到综合机构,每一类级别的分类和归属并不是以医护水平的良莠为标准,而是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功能出发的。教育机构也同样如此,遴选部分重点教育机构,不是为了让这些强者去打败乃至吞并相对弱者,而是发挥这些重点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以期所有学校都能以之为榜样去努力进步。对于公益性极强的医疗卫生及基础教育,完全放开的市场化及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可能导致数量、质量的整体下降。
有鉴于此,在向全市甚至全国广泛布局优质教卫资源时,也有必要兼顾到非重点教卫机构的发展。由于广大市民是没有义务在择校、就医时为非重点教卫的利益考虑的,兼顾事宜应由有关部门统筹。而只有使非重点教卫机构也得到长足发展,非重点高中才能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广大市民也会逐渐养成非疑难杂症去二级医院的正确的就医观念。参天大树不仅需要粗壮树干,枝繁叶茂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