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上了年纪的人都欢喜怀旧,需要怀旧。它是充满温情的往事流连,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的温暖记忆,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之中久久回荡。然而怀旧,需要触景生情,也需要心灵的契机。日前,我在由复旦和同济两所大学主编的《海派文化》报上看到一篇追思曾闻名遐迩的老报人、资深作家徐开垒的文章,方才得知两年前徐老已走了。记得他生前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一支蜡烛,要燃得有点价值,才不枉此生。”今天,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生动写照,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1990年11月29日那个难忘的日子来,笔者也与他有过一面之缘,还曾相处过两天的一段往事,今天,我仍隐隐约约地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谦谦君子风范长留在我的心中。24年前的那一天,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老师率领市政协文化委员会一行十六人,专程来到地处崇明岛的前进农场,调研和指导农村文化工作,其中同来的就有徐开垒等多名上海著名作家。作为时任农场集邮协会负责人,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的我有幸参加了接待和调研活动,和文委成员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距今虽已时隔20多年,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给我留下了一段令我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
这次同来的文委成员中,几乎全是上海文艺界有声望的作家,其中就有文艺理论大家钱谷融,把安徒生介绍到中国的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老报人、资深作家徐开垒,《解放日报》评论员,戏剧和杂文作家郑拾风,电影剧作家,先后创作了《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等近20部电影剧本的艾明之,上海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编委赵书文,代表作电影为《鸦片战争》《林则徐》的编剧作家叶元,专门从事研究儿童文学和科普创作,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么多的上海名作家齐聚在一起,为繁荣群众文化工作献计献策而下农村,走基层已实属不易,其精神难能可贵,更为他们年高德劭又热情而深深感动。
通过短暂两天的考察指导,这些名作家与群众广泛接触交流,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拉近了普通老百姓同社会著名人士之间的感情,深受人们喜爱。市政协文化委员会的视察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对农场举办的艺术节中集邮展览、家庭演唱会、班组演唱会和手工艺品展示等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临别之际,市政协领导和文委成员热情地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并在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纪念封上一一留下了他们的签名。令人惋惜的是,当年来者中徐开垒和郑拾风老师已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合影和签名封留有他们的音容墨宝,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份见证这段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纪念品,我将永远把它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