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娱乐圈/动态·观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化将让爵士乐更有“嚼头”
杨建国
■章啸路指挥上音爵士乐团演奏的情景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用“活力四射”来形容本届“上海之春”中由上音爵士乐团演出的“西辞东韵”音乐会,一点也不为过。师生们淋漓尽致地各展其能,让听众感受到了五彩缤纷的当代爵士乐魅力。如果说,之前的“原创在上海”专场意在彰显“科班”力量对于中国流行歌坛的重要作用,那么,“西辞东韵”音乐会则让听众见识了“学院派”为延续和创新上海爵士音乐传统所作的努力。

  渐渐“落地”  

  早在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就来沪创办电台传播爵士乐,于是,10年后开业的百乐门,现场伴奏也采用了爵士乐队。渐渐地,这种外来音乐便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时,绍兴路上一户朱姓人家成立的家庭爵士乐队,在社会上产生了滚雪球般的反响,随后纷纷成立的华人乐队,在上海掀起了爵士风潮。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爵士热”直接推动了本土音乐人的创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等融入民间音乐元素的中国式爵士歌曲陆续出现在上海,还传遍大江南北。从传入、渐热、升温,到本土乐队和作品的涌现,反映了爵士乐在上海传播、交流和融合的“落地”过程。

  “科班”加入  

  在中断了30多年之后,由老乐手组成的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一度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景点。不过,这种以怀旧风格为特征的上世纪30年代摇摆乐表演,难以满足当代年轻人对爵士乐的需求。随着国外爵士乐的多元发展,上海凭借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本土爵士乐队迅速成长,展示国内外最新流派和风格的各种爵士音乐节每年举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上音爵士乐学科在国内率先应运而生,还开设了全国首家爵士乐研究生教育项目。成立10年来,上音爵士乐团在国内外音乐节上频频参演、夺奖,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一股爵士乐新生力量。

  期待“个性” 

  在“西辞东韵”音乐会上,上音爵士乐团在金·艾特肯和章啸路的轮流指挥下,演奏的曲目既有原创的《东韵》,也有国外爵士新曲,现场表演气氛也相当活泼,尤其是独奏时的华彩表演,释放激情的炫技充分调动了全场气氛。不过,观看时也让人感到,当今的爵士乐通过各国音乐家的创意植入,在全球形成了本土化发展的趋势,各种流派琳琅满目,如果上音爵士乐团能够左联右合,在展演中推出更多具有本土风格的作品,以原创来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风格,这样,也许将进一步强化“学院派”在中国爵士乐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也更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杨建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娱乐圈/动态·观点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专版
“好男人”形象毁于一旦
本土化将让爵士乐更有“嚼头”
违法的代价
广告
新民晚报娱乐圈/动态·观点A13本土化将让爵士乐更有“嚼头” 2014-05-17 2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