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落地”
早在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就来沪创办电台传播爵士乐,于是,10年后开业的百乐门,现场伴奏也采用了爵士乐队。渐渐地,这种外来音乐便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时,绍兴路上一户朱姓人家成立的家庭爵士乐队,在社会上产生了滚雪球般的反响,随后纷纷成立的华人乐队,在上海掀起了爵士风潮。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爵士热”直接推动了本土音乐人的创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等融入民间音乐元素的中国式爵士歌曲陆续出现在上海,还传遍大江南北。从传入、渐热、升温,到本土乐队和作品的涌现,反映了爵士乐在上海传播、交流和融合的“落地”过程。
“科班”加入
在中断了30多年之后,由老乐手组成的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一度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景点。不过,这种以怀旧风格为特征的上世纪30年代摇摆乐表演,难以满足当代年轻人对爵士乐的需求。随着国外爵士乐的多元发展,上海凭借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本土爵士乐队迅速成长,展示国内外最新流派和风格的各种爵士音乐节每年举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上音爵士乐学科在国内率先应运而生,还开设了全国首家爵士乐研究生教育项目。成立10年来,上音爵士乐团在国内外音乐节上频频参演、夺奖,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一股爵士乐新生力量。
期待“个性”
在“西辞东韵”音乐会上,上音爵士乐团在金·艾特肯和章啸路的轮流指挥下,演奏的曲目既有原创的《东韵》,也有国外爵士新曲,现场表演气氛也相当活泼,尤其是独奏时的华彩表演,释放激情的炫技充分调动了全场气氛。不过,观看时也让人感到,当今的爵士乐通过各国音乐家的创意植入,在全球形成了本土化发展的趋势,各种流派琳琅满目,如果上音爵士乐团能够左联右合,在展演中推出更多具有本土风格的作品,以原创来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风格,这样,也许将进一步强化“学院派”在中国爵士乐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也更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