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与因果
在画坛,崔如琢是一个传奇。
崔如琢的传奇,有数据支撑。他的画作,在拍卖会上,频频过亿,最新的例子是:4月,香港,保利春拍,《丹枫白雪》手卷,1.84亿港元成交。
无论如何,中国画,也可以拍得如此之高,是值得高兴的。崔如琢坦承,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外,还需要运作。
如何运作,或为商业秘密,没必要多问。崔如琢的画作,摆在那里,方家自识。国学大家饶宗颐先生说,文以气为主,画亦同然。饶公言崔如琢“尤能力以举之,气以驭之,此其所以为画坛英绝领袖也”。
凡传奇人物,多少有点神秘感。崔如琢1944年生于北京,1981年赴美,1996年回国,仍居京华。其人其画,上海艺术爱好者难得一见。5月16日,“太璞如琢·崔如琢系列学术展讲”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我们不仅能现场欣赏崔如琢的画作和藏品,还能听他言说从艺实践心得和对中国画前景的思辨。听其言,观其画,或可一探崔如琢传奇之因果,机会难得。
传承与突破
我喜欢跟上了点年纪的北京人聊天,字正腔圆,温文尔雅,听来很是享受。听崔如琢说话,亦然。
崔如琢说话的温文尔雅,有一个细节,凡说到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等前辈先贤,从不直呼其名,一律称先生。如是姿态,恐怕不仅是一种礼数,更表明了崔如琢对传统的态度。他对我国长久以来在美术教育中,重视英文蔑视传统的做法,深感忧虑。他说:“美术教育必须调整、反思。”这次,崔如琢带来了他收藏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与自己的作品同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传统致敬。对于“以骂祖宗为荣”的人和事,崔如琢深恶痛绝。
崔如琢常说:“中国书画一定要讲传统,传统像人的基因一样。基因不能变,但营养是可以变的。”基因不变营养变,怎么变?他又说:“崇尚经典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代,尚古而拘泥于古。真正的艺术不能重复传统,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
那么,崔如琢选在何处突破呢?那就是指墨。
指墨是中国画中的冷门,20世纪中国画坛大师辈出、群星灿烂,也只有潘天寿先生长于此道。崔如琢吸取潘先生的营养并积50年笔墨之功,重拾重振指墨,开创出一番新天地。崔如琢的指墨,不仅有花鸟,还有巨幅山水、诸体书法,他的指墨手卷、册页、扇面别开生面,拓展出指墨艺术的无限空间。那些令人咋舌的成交价,也正是市场对崔如琢指墨作品的承认和肯定。
“四主”与“三梦”
作品拍卖,动辙过亿,崔如琢身价不凡。
中国文人,似乎向来耻于谈钱。有几个写字画画的名家动不动说自己“三万一尺”,也常常成为圈内笑柄。崔如琢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
崔如琢说:“文人以清贫为乐,是对财富的偏见。”与此针锋相对,崔如琢提出了“清贵”说。他认为,艺术家要有“清贵气”,就像读书人要有书卷气一样,而“清贵气”,是要有物质条件来营造的。
崔如琢有一方闲章,曰“四主人之印”。所谓“四主人”,就是要做“精神的主人、身体的主人、家庭的主人、财富的主人”。崔如琢常说,创造财富是价值,拥有财富是能力,享受财富是艺术。这,便是崔如琢的财富观。
崔如琢的“四主人”说,已广为流布,而他的三个梦想,则知者不多,而这三个宏大的梦想,都与财富有关。
梦想一:我的艺术要超越历史;
梦想二:我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要超越毕加索、梵高;
梦想三:八十岁时,设“如琢人文艺术奖”,资金超越诺贝尔奖,成立由全世界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重奖全球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当然,要重点观照中国艺术家。
“我的所有这些努力,都不是为我个人,是为民族。”这句话,崔如琢对我说了好几遍。信然,我们乐观其成。
诗抒胸臆。崔如琢写过一首《自题指墨画》:“探骊艺海漫回舟,岁月堂堂去不留。见独悬知道未远,跻真端合指中求。力追前古应无忝,纵享时名愿未酬。便欲图南挂帆去,好凭身手遏横流!”
崔如琢的气象和愿景,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