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其在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许多人了解陈鸿寿都是从由他设计、杨彭年制作的紫砂壶开始的,由于这类紫砂壶频出新意,造仿古式,上面还以字画布局其上,因而被称“曼生壶”。对于任何一位紫砂藏家来说,只要拥有一把“曼生壶”就足以“终生无憾”,而唐云先生则曾经拥有八把,足见其在紫砂收藏领域“独执牛耳”,更可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其对于陈鸿寿艺术成就的认可,因而此次在上海工美春拍中的这对楹联就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陈鸿寿毕生致力于金石的收集研究工作,金石学的涉猎直接加深了陈鸿寿对篆刻、碑版质朴美学的体味与觉悟。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恣肆,奇崛老辣。这则对联上书“邺侯身有神仙骨,单父琴多岂弟音”,线条圆劲有力,下笔风神自然,提按不加雕饰。结体瘦长,左低右高,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在业内人士看来,陈鸿寿将变形与夸张,呼应与对比,割裂与整合有机地糅合,打破了汉隶原有的方整,呈现出多种几何类型的图象。在清代篆隶复兴书坛中,陈鸿寿的隶书那些发自内心深处强烈地自我表现个性的作品,为自己觅得了相应的地位。综观陈鸿寿的书法作品,在“西泠八家”当中,他的书法是最具情调的。他的隶书与碑学大师金农相比,在嗜奇好古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伊秉绶的隶书相比,在艺术猎奇、造型构思上有遥相呼应之感。
在这副楹联上不仅有唐云亲自写的题签“陈曼生隶书联 老药”,还盖有“唐云之印”、“药翁”、“大石翁”等三方印章,足见其喜爱。 肖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