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华·古代系列展——明万历书画大展”自4月26日开展以来,其浩叠如烟的灿烂文化,以及涉及政治、军事、科技、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全视角多样貌的广博史料,吸引着广大民众前来观看。大家纷纷惊叹,四百多年前的中国,文化如此璀璨,科技如此发达,文人志士的闲情雅致毫不逊色于现代的小资情调,明朝百姓竟是在这样的一个繁花似锦的文艺盛世中享受着精神生活的自由与崇奢尚侈的生活意趣。展览的精彩激起了众多观者内心强烈的波涛,很多市民会多次参观,更有甚者,有人带着干粮茶水流连忘返一整天。敬华艺术机构感动于广大市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深入心髓,感动于观者与其俯首贴面感同身受体悟那个时代人文风貌的深度热情与虔诚,因此谨守以敬畏之心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在大展期间,将在每个双休日推出万历大展之“少儿书法交流”、“昆曲赏会”、“茶会雅集”等一系列尚古雅会,力图营造一个诗、书、茶、曲臻于完美的古意妙境,让观者亲临古人的生活意境。
本周日 少儿书法交流
明代中晚期是个精神自由,文化繁盛的年代,造就着个人彰显个性化意趣与文化符号的大环境,文人以书法言志,斗士以书法载道,更有浪漫书家以字致情。不同的个性,成就着不同的书家风貌,董其昌的平淡天真,艺术经营;黄道周的意气密丽,奇崛刚劲;傅山靠着反转多姿似拙弃巧的自由之态对抗着世俗诱望的压力;还有那奇险多变,棱峭动感,内里严密的倪元璐,竟以纵逸之书标示着赴京殉国的决心,一字一画无不透显着先贤的真心直性。你可以冷观张瑞图的以和柔媚世,进退 “阉党”,哪里知道他字中拙野狂怪所含的矛盾与离尘,你不趋王铎不同于遗民降清入仕的抉择,哪知这个 “贰世臣子”内心的忧愤与落寞,书法成了他宣泄悲愤、派遣忧思的载体,如虹之势转为理性孤冷,字迹所承载的人间性格意义更加深广。处于新时代的今天,很多人觉得手写书法已被时代淘汰,殊不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字,心画也”脱不了亘古不变的人性定律。一位教书法的朋友说,毛笔在纸上行走的轨迹是人透露内心情绪与性格的符号,轻重缓急,翻转顿首,一切皆俱心意,哪怕是孩子,也不能免俗。敬华艺术机构本周日特邀名师,与孩子面对面与书法“密切接触”,旨在推广中华文化,让孩子在先贤古雅的笔情墨韵中感受古人的精神、学养、胸襟,帮助孩子在今后的书法学习中,摒躁趋静,潜心学古,同师古贤。
本周六 昆曲赏会
明代的奇异不仅仅止于书法,艺盛文茂必然催生多样的生活形态与闲赏美学,用今天的话说,明朝是最具小资情调、懂得品味生活的朝代。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云: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侯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喧、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可见明人有如此通透细品生活质感的天赋,不仅仅是来自心性的自由,更是因为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这是一个在文艺领域最具创意的年代。明朝万历年间,昆山人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名为“昆山水磨调”听起来流丽悠远,轻柔婉折,一举取代了其它戏剧形式,成为最流行的腔调。魏良辅的好友,梁辰鱼,以新制的昆山水磨调写成了长篇戏曲剧本《浣纱记》,结果大受欢迎。后来的汤显祖更是将这一具有东方特色的戏剧精粹发扬光大,他的《牡丹亭》不但击败了脍炙人口的《西厢记》,而且还流传于现在,借着今人的重新演绎将昆曲广传于世界。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奇才,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这样描绘昆曲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包括西方的歌剧芭蕾,终究有点缺憾,昆曲却能以最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向来。”他指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也的确兑现了这样的艺术神话,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在两岸四地已演出七十五场,几乎场场爆满,观众反应热烈。在美西演出时,绝大多数美国观众对昆曲并无概念,可是经过三天九小时的酣然梦寐,台下看官却早已如痴如醉,演出过程中笑声掌声从未断过。剧终谢幕,观众全体起立喝彩长达十多分钟。昆曲,代表着明代象征艺术的最高境界,昭示着明代生活美学与艺术结合的最高成就,走进万历,怎么能不一睹这一久负盛名的文化瑰宝呢?《牡丹亭·游园》《玉簪记·秋江》《浣纱记·寄子》《南西厢记·佳期》,本周六,敬华将倾心奉上昆曲经典曲目,让大家在延绵的精曲雅音中一赏先贤手泽,透过时光的隧道去感受那个时代常人的至情至性。
下周六 茶会雅集
听曲怎能不品茗,古代文人雅士早已习惯了听曲品茶的闲赏雅趣,明代茶人也为我们品茶提供了种种“规程”,冯可宾的《岕茶录》中对品茶提出 “无事” “佳客” “幽坐” “吟诗” “挥翰” “徜徉” “睡起” “宿醒” “清供” “精舍” “会心” “赏鉴” “文僮”共十三个适宜品茶的条件和七个禁忌:“不如法”“恶具” “主客不韵” “冠裳苛礼” “荤肴杂陈” “忙冗” “壁间案头多恶趣”;明代许次纾,也在《茶疏》中提出了“宜于饮茶二十四时”,即:“心手闲适,吹歌拍曲,鼓琴看画,披咏疲倦,歌罢曲终,夜深共语,意绪纷乱,杜门避事,明窗几净,洞房阿阁,访友初归,小桥画舫,荷亭避暑,儿辈斋馆,宾主狎狎,风日晴和,茂林修竹,小院焚香,清幽寺观,佳客小姬,轻阴微雨,课花责鸟,酒阑人散,名泉怪石”,文人品茶已不是口齿留香细回味的简单层次,他含着体悟,对生命最深体察的自我内省以及对大自然最深刻的感悟,那么,下周就让我们跟随着古人的生命节奏一起去品察那个时代的“唇齿清甜”,在敬华精心准备的茶会雅集中,慢饮、轻啜、细品,在余味悠长的生活体态中体会文化赋予的情思,感悟自然让人类聆听的生活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