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运动已受到大家重视,有不少人喜欢长跑,但长跑有时会发生猝死。今年我国已发生三起,最近一次是7月19日在张家口的一次马拉松赛,当时气温约25℃。猝死的病因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原有潜在的心脏病,因长跑而发生心律失常致死。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因中暑。
以色列的专家于2014年8月5日的《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长跑猝死主要是因高热中暑,因心脏病致死者只占1/10。他们回顾性研究了从2007年3月到2012年11月以及前瞻性研究了2013年在特拉维夫市进行的14场长跑,包括10公里、半程马拉松(21.1公里)及全程马拉松(42.2公里)比赛。到达终点者137580人。有2例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一例心肌梗死,但以前心脏检查正常,另一例因低血压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均抢救成功。另外有21例严重的高热中暑,其中2例死亡,12例气管切开病危。高热中暑死亡者有一例表现为心脏停跳,但以前从未有心脏病史,肛温>41℃。此外还有不够高热中暑诊断标准的热衰竭42例,此63例中有15例心电图异常。所以研究者认为长跑猝死的病因主要是高热导致中暑。
一般人认为炎炎夏日才有中暑,这基本上是对的。可是别忘了,长期剧烈运动也能产热,也可中暑。他们每年2次的长跑赛中,7次是在夏季夜间,白天7次都是在早春,都不是在高温烈日下。我们要了解一下体温调节的基本知识。夏季高温时,环境使我们体温升高。此时身体表面的汗腺加速出汗蒸发,吸收了大量热,才使体温维持正常。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高温日的下午,必然有大批昏迷的高热中暑老人送来急诊室。因那时根本没有空调,电扇也极少,而老人们多住在狭小的阁楼上,老人的皮肤汗腺原来就萎缩,一经高温要大量出汗,不久汗腺就衰竭,无法降温而产生高热中暑。
这种高热中暑目前已少见,与我们一般所谓中暑不一样。其诊断标准是体温>40.6℃,并有神经系统症状,以后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此体温一定要测肛温,此时口腔、皮肤及常用的耳内温度都不能反映体内的核心温度。且要在倒下不久即测,因不动了不产热,体温会逐渐下降。而且在露天的长跑医疗站上,一般医护人员不会立即测肛温。这些就是以前长跑猝死漏诊高热中暑的原因之一。
长跑耐力型运动员虽然不在夏季,环境温度不高,但长跑使肌肉产生大量的热,出大量的汗,可能因补充水分不够而脱水,使体温更高,因此长跑比赛必须在中途供应瓶装水,最好是含钠的运动员饮料,才能减少高热中暑。从寒冷地区来的选手必须提前10~14天到达,以适应当地气温。实际上在发达国家,长跑时高热中暑的发病率并不高,每10万运动员仅0.5到1.5例。
其抢救是立即用物理方法把体温降下来。如浸在冷水中,或至少在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较浅处用冷水降温。可同时用肌肉松弛剂(Dantrolene)以避免血管遇冷收缩。
这些新经验很值得我国长跑组织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