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炭,最常见的是木炭。在我小时物质贫乏的年代,什么都要凭票。但炭太紧张了,无法发票供应,难得碰上就急急排队买上几斤,平日还舍不得作暖炉烘手、煤饼炉的引火,只有过年时,父亲才会拿出木炭放入祖上的锡壶烫酒用。当时我家还烧木柴炉,为得到木炭,便将烧得已通红的木柴浇水或放入专门的小缸熄火制作木炭,对木炭最深的文化记忆,是当时小学课本中有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至今都能背诵。
木炭的紧张在于木材的紧张,为了保护森林,木炭被禁止烧了。烧炭的山农生计没了,浙江丽水遂昌的陈文照看着漫山遍野的竹子,开始尝试烧竹炭。经过长期试验,1996年成功烧制世界第一窑的竹炭。他拿着竹炭送到浙江林学院与木炭比较,结果发现竹炭的比表面积达每克500以上,吸附能力是木炭的十倍;除了可以用作易燃料外,还可在居家生活、美容护理、绿色食品等领域广泛使用。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我了解竹炭是这几年旅游随团东去台湾,西到四川,南到南宁,北到江苏时,总会被导游带去购竹炭制品。从食品的竹炭花生、竹炭饼干,到日用品的竹炭毛巾、竹炭砧板、竹炭袜子,直至竹炭短裤,还有一类是利用竹炭巨大的“比表面积”形成的吸附特性做成的环保用品,例如竹炭吸潮剂和竹炭空气清新剂、竹炭冰箱去味剂。
我想其中缘由;一是竹炭制品价格有空间,可增加导游和旅行社的利润;二是竹炭制品确有科技含量,引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每次进入竹炭制品旗舰店,就很难空手出来。最典型的一次去了遂昌的中国第一个竹炭博物馆后再逛商店,11个团友花6000多元,其中希望增强睡眠的曹、黄两位老师,各买了两只竹炭枕头,而我却一直认为,竹炭牙膏是竹炭制品中的奇特代表:以竹炭的“黑”刷出牙齿的白,竹炭的“细”吸附口腔的气味、竹炭的“微量矿物质”营养牙龈,除显得颇为另类外,其超强的吸附、调湿和抗菌能力,三效合一真正起到了“美加净”的效果。难怪上海牙膏厂的植尚竹炭牙膏特别受人欢迎。
“木炭退休,竹炭上位”。竹炭的种种传奇,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