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发生一起官员打记者的新闻,事发广西阳朔县葡萄镇。村民黄勤兴的母亲在阻止镇政府征地时被打,黄勤兴去镇政府索要补偿款及营养费时也被打了,刚好当地有记者在,便前去采访。没想到刚一提问,葡萄镇党委书记就打了记者两拳,并指挥别人“往死里打”。
估计在这位镇党委书记眼中,记者是“对手”甚至是“敌方”,反正不是一伙的。至于自己有没有过失,该怎么对待舆论监督,无关紧要。这一打,把本来应该具备的文明公德和为官风度打得无影无踪。
越来越不淡定,越来越没有风度,大概是当下社会冲突或矛盾演化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之一。城管执法时大学生拍个照就被打一顿;学者观点针锋相对时,居然闹到要“约架”,不光要嘴上论输赢,还要拳脚分高下;网友们一言不和,就互相攻击谩骂,各种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成为“网络暴力”……面对不同意见、面对“对手”,怎么就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多一点雅量和风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有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气度,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推功揽过,与人为善。但很多人做不到,闻过则恼、推过揽功倒是有一套,不然也不会见到记者采访就拳脚相加了。
要说“雅量”和“气度”,在先贤身上倒是熠熠生辉。看《王安石传》的时候,我就有这个体会。熟悉苏轼的都知道,虽然他和王安石都是千古文豪,却是政见不同的政敌,但在王安石去世时,苏轼在悼词中给予了这位政敌“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的高度评价。说实在的,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和失意几乎都与王安石的变法有关,没少受折腾,老命都差点丢了。可即便如此,苏轼仍然没有落井下石,展示了超凡的胸襟和气度。司马光也在王安石去世之后建议朝廷“宜优加厚礼”,非但没有给王安石扣屎盆子,反而为王安石申请待遇,这种“肚里撑船”的雅量和气度,怎能不让人高山仰止。
即便没有这么高尚,起码也不能有失斯文。可如今,各种抢项目、评职称、争晋升的新闻不一而足,各种抄袭、攻讦的现象比比皆是,稍有观点意见不合就给对方扣帽子,搞得非友即敌、一地鸡毛。我料想,要是这些人有像苏轼那样给对手写悼词的机会,非得算算总账、搞搞清算不可,要像钟会嵇康那样“云淡风轻”,是不大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