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使用最经常的词汇之一了,可是十多年前这个词还很少被提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说,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学上”的矛盾基本解决,“上好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关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紧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让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不已,甚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据有关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中小学择校费超过270亿元。为了增加择校“筹码”,孩子们也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针对择校热的问题,袁振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校间绝对平均是不现实的,但目前确实差距过大,一是资源分配过多向部分学校集中,其次有些地方政策强化了‘马太效应’,使得强的更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工作。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蛮横地将优质资源平均分配,也不能对各级各类学校‘一刀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时代要求。此次论坛主办方给出了这样的背景解释:“近10年来,国家采取一揽子措施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大力帮扶困难人群,我国教育公平水平迈出了重大步伐。然而,中国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三大差距仍然较大,在某些方面还有拉大的趋势;身体残障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类人群受教育状况需要继续改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地方高校发展迫切需要公平竞争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得到公平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尚未受到应有重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表示,近5年来全国教育经费年均绝对增长额都在2000亿元以上,但如何分割好、使用好、监督好这笔巨额教育经费,确实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验。
胡卫建议,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合理确定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逐步提高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