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解春昨天表示,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时加强对受助者隐私的保护,防止和克服未经受助者同意而将其曝光于社会公众面前的现象,是为了更好地彰显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当今社会上,一些有困难的人之所以选择默默忍受而不愿向社会求救,很多可能出于担心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或者个人隐私被暴露。
一项去年所做的针对近500名受助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受助者在对红十字人道救助项目普遍给予好评的同时,对于公示受助信息,有55%-67%的不同受助人群表示希望能保护个人隐私。而当受助者本人是儿童、青少年、学生时,其家长或本人出于受教育、就业等各种角度考虑,反对公示受助信息的则更多。
据了解,国外慈善救助活动往往通过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组织来隔离捐助和受助双方,救助者通过捐赠、转送等隐形方式来资助受助人,在征得救助者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救助者进行表彰和信息公示,也可以在征得受助人同意前提下进行媒体募捐,但一般不让受助人现场受助。
高解春进一步解释说,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制订了《上海市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红十字会人道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公示平台》,以规范人道救助、提高透明度,并注意对受助者隐私的保护。从今年起,市红十字会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时,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制度要求,其中还包括在项目宣传时,用到的受助者的影像事先都要征得本人的同意。此外,在“爱心榜”公示爱心人士名单时,也将充分尊重捐助者的意愿,将采用实名和“爱心人士”两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