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一次大修
故事还要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41兵厂迁往重庆,天门河电厂交与桐梓县经营。解放后,1950年7月,天门河水电厂由省军管会遵义工矿处下属新成立的贵州锰铁厂(即后来的遵义铁合金厂,又称八五厂)接管。高培德正是这个厂的退休职工。
据高老先生回忆,1945年抗战胜利后41兵工厂迁走,水电站交桐梓县电力管理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于管理失控与操作不当,一号机组线圈受到严重损伤。二号机组平面轴承也遭到较大磨损,平衡度极小,加上水库淤泥堆积堵塞,库容大减,引水渠又跑冒滴漏,供电线路老化,整个电站一直是在“带病”工作,到1949年底,已经不能满负荷运行,随时都存在着被迫停产的极大危险。锰铁厂接管以来虽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维持正常生产,但是威胁水电站的隐患并未根除。于是,1953年2月,锰铁厂邀请了国内专家组成技术力量,对水电厂及其附属设施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全面停产大检修。
“1953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四),刚过完春节厂里就召开全厂动员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和家属积极投入到全面停产大检修的工作中。”高老先生回忆,当年只有21岁的他是厂里的学徒工,为了抓紧工期,检修工作全员参与,为了两台机组能早一点重新运转,他们暗地里管那次行动叫“大抢修”。
上海技工换线圈
虽说是抢修,却容不得半点马虎。高培德说,在水轮发电机组的检修中,有“四细”工作法,即细检查、细拆卸、细检修、细安装。每一步骤都有专人负责作详细的流程记录备查,“记录细到每个部件是如何检查的,有何问题;拆卸下来后编号是多少,如何按顺序摆放在何处;需要检修的是交由何人负责的,检修完毕后又是经何人验收;安装者是谁等等,一一记录在案。尽量把失误和差错降到最低程度。”
发电机一号机组的线圈需要全部拆除更换,于是,早在一年前锰铁厂就向上海电机厂订购了新线圈,负责安装线圈的是该厂一名姓黄的工程师。高培德还记得,黄师傅是上海人,技术全面又随和健谈,说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上海味道,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佬有啥了不起,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将来我们还要超过他们呢!”
二号机组的平面轴承则由厂里机修工段的李晓江、赵显扬两位老师傅重新仿制。两位老师傅都是原41兵工厂的高级技师,技术精湛,经两人仿制的轴承在数吨重的发电机转子以及水轮机涡轮500转/分的高速运行中,至今过去数十年仍安然无恙。
电机里有中国制造
“记得抢修完成以后的一天,因为我会写美术字,王昌宏组长就叫我给两台发电机写上机号。”高老先生说,当时他找来红、白油漆,在机壳上分别用白边红字书写上“一號”和“二號”字样,“号”字是按繁体字写的。四个字保存了60多年,终磨不过岁月的侵蚀,今天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但是,高老先生依旧很欣慰,他还记得后来几乎全厂职工在小西湖水库和引水渠清淤补漏时的场景。“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各个小组分片包干,你追我赶。”工作量繁重,天气又寒冷,但是没有人抱怨,都是从早到晚地工作,“往往食堂把午饭送来,大家匆匆忙忙地吃完,稍稍休息片刻后又接着干,每天几乎要干十个多小时。”
25天,停产大检修就全部完成,那次检修不仅让锰铁厂改善了生产设备,天门河水电站也获得了新生。一直到今天,两台发电机组还在运转,但很显然,除了美国原装的零件,里面也有了中国制造的组成部分。
桐梓县文广局原党组书记陈平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来看这个发电厂了,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的舅舅在锰铁厂工作就组织他们来春游过,后来他又分管这块工作。但是进入溶洞,陈平还是拿着单反相机按个不停,就像他说的:“这是抗战胜利的纪念,更是中美友谊的象征。”
本报记者 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