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贝家骧《石库门》系列赏析
~~~——贝家骧《石库门》系列赏析
~~~——贝家骧《石库门》系列赏析
~~~——贝家骧《石库门》系列赏析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原梦境中的“石库门”
——贝家骧《石库门》系列赏析
尹颖
■ 石库门
  ◆ 尹颖

  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曾说:“一座城市没有了建筑,城市将不复存在;没有了记忆,文化将枯竭凋零。”一个城市的特有建筑本来就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最真切的记忆,石库门作为上海特有的一种建筑形态,其建筑特征与装饰纹样便是人们脑海中大大小小的记忆碎片,或清晰或模糊地勾勒出人们记忆中的城市印象。对于出生上海的旅澳华人画家贝家骧来说,石库门情节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源头,他将深植于心的故乡记忆融入到油画中,令人在欣赏他的《石库门》系列时,仿佛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上海石库门建筑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条里弄的装饰纹样是相同的,但石库门的形态、情结又是相似的,这是源于背景文化相近的居住者们。石库门曾是文人的集聚地,从茅盾、鲁迅、沈从文、瞿秋白、张爱玲、苏青到梁实秋等都有一段经济困窘、蜗居其中的岁月,石库门在见证了作家清贫的同时也铭记了从中孕育出的著作。因此,石库门建筑与文人的创作是交融的,石库门中西合璧的建筑模式在当时作为一种时尚,被民众接纳而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石库门,依旧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尽管它隐藏于市井,但却更显得真实亲近。

  贝家骧的《石库门》系列油画,描绘的是梦境里常会出现的对石库门的记忆: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的门头、紧紧关着的前门和排着一排排水斗的后门灶披间、弄堂里的过街楼、三层阁的老虎天窗……记忆的背后就是邻里亲情的弄堂文化。贝家骧收放自如的油画笔触、朦朦胧胧的灰调子,要表达的就是那已经逝去的城市景观背后蕴含的人文意义。贝家骧笔下的《石库门》系列作品,每一幅都充满生活气息,在朦胧间,那些活动着的人影将我们带入了他记忆中的生活,那时候的日常生活温馨又平静,在那个电子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显得格外亲近友好,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份脉脉温情在贝家骧笔下格外突出,让人看了既有些怀念,又有些感怀:如今物质生活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和互助却少了。

  上海,这样一座乌托邦的城市,它的历史浮现于黄浦江岸曲折的建筑天际线,它的愿景渗透于石库门建筑的装饰纹样,这一图腾适应当代,走向未来,需要的是文化的沉淀,传承的是生生不息的思想与情结。随着石库门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也只能通过艺术来继承这一段文化,让老一辈有所寄怀,也让新一代能更感性地了解这独特的建筑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还原梦境中的“石库门”
功垂西泠的丁仁
从艺术之耻变成城市地标
西方自画像的历史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B07还原梦境中的“石库门” 2015-05-16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