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泠印社其他三位创始人叶铭、吴隐、王禔相较,丁仁有着不可磨灭的创社之功,丁氏一族也因集藏西泠八家印章宏富而享誉印坛。丁仁编录的《西泠八家印选》更是荟萃浙派篆刻之精华,被奉为印林鸿宝。他与收藏家葛昌楹、高时敷、俞人萃合辑的《丁丑劫馀印存》,汇辑了明代以来二百七十余家印人的一千九百多方印章,犹如一部明清篆刻艺术发展史,同时也隐含着一段日寇侵华,摧残艺术的灾难史,有着超越艺术的意义。要之,凡涉及到西泠印社史或西泠八家的研究,丁仁是一位绕不开的重量级人物。
丁仁(1879-1949),原名仁友,字子修、辅之,号鹤庐。浙江杭州人。其叔祖丁丙,为晚清著名藏书世家“八千卷楼”主人,外祖父为大名鼎鼎的印学家魏锡曾。祖父丁申与丁丙也以收藏浙派丁敬、黄易、陈豫钟与陈鸿寿篆刻而闻名,后又经过父亲丁立诚二十年的搜寻,觅得赵之琛、钱松印章甚多。丁仁自幼“即喜阅前人刻印”,弱冠后操刀习印,初宗丁敬,间参黄易、奚冈,所作虽可观,然就其印学、印著、印史、印社诸方面的成绩而论,似逊一筹。丁仁亟力继承家族收藏浙派印章的传统。因“嗜诸家刻印,不啻如饥之得食,寒之得衣”,凡“见有遗刻,不吝重金以购之”。在丁氏所藏西泠八家作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是浙派鼻祖丁敬的七十七方印作了,占丁敬存世印作的绝大数。丁氏收丁敬印,浙人尤重视浙派印,这一盛况似乎少有二例,也是仅此一家。
光绪三十年(1904)是中国印学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二十多岁的丁仁与意气风发的叶铭、吴隐、王禔一起,在西湖孤山数峰阁旁创立了西泠印社。同年丁仁开始汇集、手拓家藏的西泠八家印章,辑成甲辰本《西泠八家印选》三十册,延请年登耄耋的赵之琛高弟江尊署签,名士罗榘作序,王禔书之。
《西泠八家印选》的意义不仅在于该谱是西泠八家遗印的集大成者,它也是目前可知的首部以“西泠八家”命名的印谱。虽然早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丙已将珍藏的三百多方西泠诸子印作辑谱成册,并确定了八位作者的名单,但谱录仅以《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四家》来命名,八家有实无名。丁丙在自序中所称“心印石交”者,重心仍在前四家。另在丁丙辑谱之前,鉴藏家毛庚、魏锡曾、傅栻等均有《西泠六家印存》之辑,赵之琛与钱松尚未入编。而傅栻所拓,也是大多向八千卷楼商借者。“西泠八家”被真正定名,并按生卒顺序排定座次,继而发扬光大的,仍是丁仁。
二十年后(1925)丁仁又决定重辑八家之印。他略去钱松印三方,取五百钮整数,倩钤拓高手王秀仁共制五十部,并赋双调五十字《醉高歌》一阙,按词句每取一字与印谱对应,较之以数字顺序编号更显巧思与文雅之气。《西泠八家印选》不仅钤拓精细,编排新颖,印谱前录八家小传,印后均注明释文、边款、印石,末附按语,记录是印收藏、流传颠末与印主传略等,史料详尽,凡亲友见赠者也一并注出,谊气可感,创名家印谱体例之新声。所录文字,皆以丁仁、丁三在兄弟创制的聚珍仿宋体为之,古雅精美,令人爱不释手。然而诚如古谚所称:藏不过三代。丁仁殁后,其藏印于建国初即被华笃安购藏,而华氏所蓄又尽捐给上海博物馆。化私为公,传之永久,也堪称幸事、美事。
丁仁在创社、集印上,功勋卓著。西泠印社中的鹤庐、锦带桥等均由其捐资建造,其他“岁时增建,虽一石一木,必期尽善而后已,心力所寄尤巨”。丁仁绘画善花卉、瓜果,颇享大名。书法精于商卜文联句,也工诗词,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艺。在民国海上诸多书画会雅集上,也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当我们延阶步入西泠石坊,手抚丁仁所撰“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楹联时,景仰之心将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