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补好短板?面对银发浪潮,怎样让老人体面养老?怎样留住居委会新来的年轻人?今天上午,市人代会杨浦代表团举行全团审议会,代表们就上述话题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市委书记韩正参加审议。
补短板抓在点子上
“补好短板是2016年市委的一号课题,这项工作确实抓在了点子上。”杨浦区委书记诸葛宇杰代表说,对于杨浦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短板:基础设施落后、还有大量未改造旧区、存在不少薄弱地区。这次寒潮,杨浦就有3.5万户居民发生冻管的现象,区里派出了6400人次的抢修队伍。当前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直面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持之以恒推进这项工作,使城市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
“旧区老百姓给我起了个外号:‘今冬明春’。因为他们问我什么时候轮到旧改,我总是说‘今冬明春’!”杨浦区房地局党委书记于洋代表的一句话,引来了全场的笑声。他坦言,过去五年,上海市对杨浦高度重视,旧区改造一共完成了2.6万户,全区启动了26个旧改项目,收尾30个。杨浦到“十二五”末还有二级以下旧里132万平方米,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于洋提出两个建议:进一步在政策、资金上支持旧改;进一步加大外区安置房房源的保障。
养老床位不足咋办
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杨浦团的代表对此深有体会。谢坚钢代表说,杨浦区是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户籍人口131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31.1%,高于全市28.8%的比例,到“十三五”末将达到34%。吴敏代表说,据一份调查,52%老人反映“看病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上海已经推出了家庭医生,但一个医生要签2000-2500人。另外,突发病的院前急救不足、高龄失智的老人护理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养老床位不足咋办?杨浦区民政局局长明依代表说,杨浦区正投资1个亿新建一座公办养老院,不过也只能解决295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养老院床位周转率非常低。养老事业政府不仅要自己动手做,还应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现在社会力量对养老产业有兴趣,但这一行业周期长、低回报,建议在《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政府加大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
“现在,社区工作出现了新气象!”来自居委会的吴美娟代表大嗓门响起来,“居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5-6岁,居委干部的工作经费从原来的二三万,增加到现在的二三十万。居委书记都成了‘项目经理’,我们要做好项目,比如让楼道里的灯亮起来,衣架做起来,把政府的钱切实用在老百姓身上。现在80后年轻居委干部能力也很强,希望能够想办法留住他们,比如在考公务员、事业编制时向他们倾斜。”
“代表们都讲得很好。”听了十多位代表的发言后,韩正说道,“刚才吴美娟同志发言,刮辣松脆,听得出你对社区的感情。还有这位代表,‘今冬明春’,讲旧区改造,也很重要!”
关心群众不同诉求
韩正说,上海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城市的功能、经济总量、基础设施,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使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需要精准施策。我们一直讲,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有回应。当前,群众的诉求是不同的。今天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是什么?不同的诉求无法用一句话概括。
韩正列举了他了解的不同群体的民生诉求。“现在上海的老年人关心什么?”他说,尽管老年人的定义是60岁以上,不过如果精准分析,有“老年人中的青年人”“老年人中的中年人”,还有“真正的老年人”。不同的老年群体,他们的诉求也是不同的,他们希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总体上讲,他们都希望医疗服务要有保障,生活照料要有依靠,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更丰富,养老金和其他津贴能够加一点。在市里总体把握之下,各地区和不同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构成,从实际出发,提供各类服务,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不是我们提供了各种自动化服务,就可以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最需要的是交流,需要面对面的关爱。”
“中年人在想什么?”韩正说,中年人挑起了社会和家庭的大梁,负担很重。中年人希望自己的父母生活好一点,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学校,孩子生病,排队不要太长,自己的收入能够高一点。
“青年人在关心什么?”韩正说,青年人关心的是,创业、就业的机会多一点,房价不要太高,拍车牌不要太难。青年人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确实要好好研究。此外,上海广大市民还共同关心这些问题:空气质量好一点,雾霾天不要太多;食品要更安全;旧改速度快一点,住在中心城区和郊区旧区里的相当一部分是中老年人,要在“十二五”全力推进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力度。
“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精准施策,这就是补短板。不同的地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以赴做好上海的各项民生工作。”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