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表示,两者一脉相承,监管部门的组合拳,将逐渐完善相关制度,汽车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垄断现象有望被打破。沪上的经销商感叹,“三年前开始吹风,两年前开始对企业罚款,现在看来,该来的,真的要来了。”
直指4S店售后环节
虽然目前《汽车业反垄断指南》只是草案,有很多细节正在商榷,例如怎么界定同质配件、价格限制豁免期能否适用全车型而不单是新能源车、车企和经销商协商后制定的销量目标合同是否也是垄断等,但能肯定的是,根据其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汽车企业阻碍汽车经销商购买同质配件,阻碍零部件供应商将原厂配件出售给第三方维修机构的行为,都涉嫌垄断。《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意见稿也规定,汽车供应者不得限制配件生产商的销售对象,不得限制经销商、售后服务商转手配件。两者如出一辙。
有专家表示,此前,整车企业因为掌握零配件的控制权,对售后维修领域的控制,一旦规定落实,厂商和4S店的垄断地位将会动摇,有利于更多符合资质的汽车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到时候,消费者可以自己选配件,自由选择去哪里维修。
浦西某家德系品牌4S店负责人表示:售后维修一直是4S店的利润大头,反垄断法一旦出来,如果市场上出现有规模、有较强资质的售后维修连锁店,盈利肯定受到影响。而有日系经销商表示,主机厂提出五年或十万公里全车质保,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情,但对4S售后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果以后连事故车也不来4S店维修,那我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经营了。
有人忧愁就有人欢喜。浦东一家维修店负责人表示,两年前他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包括升级维修装备、售后服务人才储备、店铺扩张以及通过洗车等额外方式积攒人气。如果打破垄断,改从零部件生产厂家拿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服务价格还能进一步下调。
销售“去品牌化”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意见稿明确指出,品牌4S店经销商可以出售未经主机厂授权销售的汽车,或者未经境外汽车生厂企业授权销售的进口汽车。这意味着,4S店一直以来的汽车销售授权方式将被打破,各品牌汽车将被允许同店销售。其实,在2014年10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就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备案工作,但很多经销商只敢打打“擦边球”,并没很大变化。
有豪华品牌经销商表示,此前受2005年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制约,主机厂不仅霸气,而且牛气,4S店从头到脚都被主机厂管得严严实实,销售目标主机厂说了算,店里的办公桌椅由主机厂来指定,有时甚至连接待台的迎宾花束摆得不好,也有可能被主机厂的人说道一番,更不用说店里的人事安排。新办法实行后,很多情况都会改变,压库的事情,可能不会出现了。
从业十余年的某4S店负责人表示,新办法会推动市场的分化,一方面,时刻关注经销商盈利能力的汽车品牌会越来越好,而那些只知道压库存、一味追求销售数字漂亮的汽车品牌,4S店很有可能倒戈,转变成同时销售几个品牌汽车的汽车大卖场;另一方面,经销店进入汽车销售渠道的门槛变低了,只要能拿到车源,就能开店,当然,如果销售能力有限或者自身管理不行,关门也是随时的事情。
有主机厂的人表示,新办法会影响其对旗下4S店的管理,以后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对经销商利润的影响,新车推广期可能不再对经销商的市场活动做硬性规定。
消费者看法不一
两个意见征求稿公示后,有消费者表示,只要是全新车型,无所谓4S店买还是汽车大卖场买,价格越低优势越明显,而在售后服务上,消费者看法很不一致。
最近,大众车主张先生频频收到品牌4S店发来的短信,提醒他“到店维修、保养所有配件将享受7折优惠”。对此,他认为,“车子有问题了,4S店电脑检测后,会告诉说某个零部件坏了,只能换,从来没听说修。就像今年夏天车子空调不制冷,4S店检测说整个空调系统都得换,报价3000元,一周后取车。后来找维修店一检查,说是线圈脱落,维修工10分钟就搞定,收费100元。在这种情况下,我肯定选择去维修店。维修店搞不定的事情,我再去找4S店。”
车主肖先生则表示还是会坚定地选择4S店,“汽修厂虽然价格低,但水平良莠不齐,相比较4S店在服务、配件质量上,有一定的优势,多花点钱买个放心。” 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