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市中小学生迎来寒假,不少家庭却为此深感困扰——近一个月的假期如何安放孩子?爸爸妈妈们可谓绞尽脑汁,但他们的方法对孩子而言是否合适,却要打个问号。比起补习,比起社区公益课程,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用心的沟通。
和设计大师面对面,从制作玻璃马赛克、活字印刷体验等活动中寻找艺术灵感的源泉,并用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对未来城市的期待。
由市教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未来小小设计师”中小学生设计冬令营日前开营,主题为“梦想·未来 Dream & Future”的2016上海市学生艺术设计展也同时登上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的舞台。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孙中钦 摄
培训班里过寒假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开展的“十三五”时期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显示,被调查儿童中三分之一以上有过无人照顾的情况。其中,31.2%的儿童寒暑假无人照顾,经常无人照顾的占12.7%。为解决这个困难,求助于补习班的家庭不少。
儿子放寒假,对梁梅和她丈夫来说,意味着接力跑的一个月开始了。梁梅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她丈夫是夜班,晚五朝九。寒假开始,两人就像轨道两端的卫星,围着儿子高速旋转。若从下午算起,她们家的作息是这样的:梁梅下午5点下班,急匆匆往培训机构赶,把奥数班下课的儿子接回家,这时,钟点工阿姨已经烧好晚饭。吃完饭,梁梅赶忙陪儿子温习奥数课。早上,睡了五六个小时的爸爸起床陪儿子,督促他完成昨天布置的奥数作业及寒假作业。中午,把昨晚的饭菜热热吃后,爸爸把儿子送去培训机构再去单位。
女儿没放假时,刘芸平就在同事和朋友圈里打听,最后选了一个国学班,让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放寒假时去读。这个国学班教孩子念《弟子规》《论语》。“小孩子记性好,学学这些也有好处。”刘芸平告诉记者,国学班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上课,这样不用担心孩子没地方去也没人照顾。
父母单位轮流带
宋诚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和妻子都是新上海人,父母不在上海。平时,小学两年级的儿子上学、放学都是自己乘车,但一放假,他和妻子只能把孩子带到身边。“孩子自己呆在家里我们怕不安全,要是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况且还得解决他的午饭。”宋诚告诉记者,公司有规定不准员工带孩子来办公室,自己只能见机行事,“老板认为这样会影响工作效率,但整天惦记孩子,工作效率也高不了!”逢老板出差的日子,宋诚就把儿子带到公司,做一会儿作业,再一起吃午饭,下午若妻子下班早,就送到她那里。若老板在,就由孩子妈妈带去单位。宋诚妻子在铁路局所属医院的护士科工作,她告诉记者,有时忙不过来,就让办公室同事轮流帮忙照看孩子。
上海市妇联和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以“能带孩子上班吗”为主题进行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七成受访者赞成把孩子带到上班地。
李薇薇的女儿已经读初三,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没精力帮忙。放了寒假,李薇薇索性天天把女儿带来公司,盯着她写作业。“还有半年不到就中考了,趁着寒假再加把劲。我们大楼里有食堂,我的工作时忙时闲,空的时候我就盯她解题,”李薇薇说,这一个月假期天天和女儿黏在一起,希望能有点效果。
跟着老师混一天
上周末带儿子去上围棋课,田俊跟围棋老师聊起寒假孩子没地安放,老师回答“可以带到围棋社来”。田俊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个劲地感谢。寒假一开始,他就把孩子交到围棋老师手里。老师在围棋社待一天,孩子就跟着他一天,田俊跟老师商量后,孩子的两顿饭也由老师负责解决。这样,田俊交了学棋费和伙食费,安安心心上班去。记者问田俊儿子一天都干什么?孩子回答:看老师跟人下棋。记者又问:吃完午饭呢?他回答:继续看老师下棋。
方盈是第一次为孩子的安放头疼。以前女儿幼儿园寒暑假有托班,像自己和爱人这样没祖辈帮忙的双职工就把孩子放进托班,下班再接回来。可女儿现在上了小学,学校没有托班,平时也没给她安排补习班,寒假要往哪儿托呢?思来想去,方盈找了女儿原来的幼儿园老师。老师听她叹了苦经后答应帮忙,带寒托班的同时顺便照顾她女儿。
寒假社区没课程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和全面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专家提议,未来家庭对托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只会增长不会削减,构建完备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家庭平衡工作与育儿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议题。
梁梅去打听过小区所在的曹家渡街道,街道社教办回复她寒假没有课。这让梁梅有些失望,“暑假里,街道办过公益课程,儿子参加过,一个班里都是附近小区的孩子,街道安排老师教他们学书法,少儿阅览室的动画片拿出来让孩子们学着配音。儿子也挺喜欢。”像梁梅这样求助于社区假期公益课程的家长不在少数。
记者询问了几个暑期公益课程办得有声有色的社区,回复都是寒假没有安排类似的课程。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和徐汇区湖南街道社教办的相关人员解释,考虑到寒假较短加上还要过年,就不做安排了。
互相帮忙带小囡
杨娟和爱人的父母都在老家,对儿子的寒假她却没有一筹莫展。儿子现在读小学三年级,这几年来,杨娟和另外四个同为妈妈的同事一起,互相帮忙带小囡,有时去某个妈妈家里,有时两个妈妈带着5个小囡一起郊游。“我们是妈妈小分队,”杨娟说,平时一到周末,“队员们”一起动脑筋,安排孩子们的休闲娱乐,遇到假期,“妈妈小分队”丝毫没有慌乱。尽管“队员们”已不在一家单位,但几个孩子的感情很深,几天不见就吵着要聚会,现在放了假,做妈妈的正好带他们多聚多玩。一周5天,哪天哪个妈妈有空就负责接管5个孩子,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吃饭,一起做游戏……杨娟说,过两天轮到自己,打算带几个孩子到家里包饺子,再请其他妈妈一起来。
孩子需父母陪伴
也不是所有父母都为孩子放假抓狂。雷永明与人合伙经营一家房产营销机构,家里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记者问他为什么盼孩子放假,他回答“可以带孩子玩啊!”平时孩子的学习已经很紧张,雷永明盼着假期能带孩子放松一下,“我们先带他去新西兰玩两个星期。”雷永明和爱人也没求老人帮忙,他自己时间可以安排,爱人是全职太太,如今儿子放假,他们都希望能好好相互陪伴,感受一下完整的亲情。
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每周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应为21小时。陪伴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满足,只要父母肯拿出足够的时间,用心和孩子沟通、互动。每一件在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生命中刻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是最珍贵的亲子时光。
“平时孩子虽然也天天在身边,但主要应付学业,”雷永明告诉记者,“放假了,不能再应付他。他也好不容易盼到了假期。”旅游回来后雷永明打算带儿子去看看各种展览,他还和儿子做了约定,这个寒假要帮他把羽毛球练好。每天陪孩子练一小时钢琴则是雷太太的幸福,“看着他投入地敲击琴键,是很开心的事。”
教育好声音
如何过一个
有收获的寒假
寒假要过得有意义、有收获,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对孩子来说这是个锻炼自理能力的好机会。平时都是学校安排作息,什么时候进校,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午休。现在放假了,孩子可以自己安排作息表。家长可以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虽然没有了课程表,也没有了回家作业,自己排计划不是更有趣?做寒假作业、看电视、参加运动和休息,孩子若能自己安排并执行,是多好的成长经历!
其次,建议家长多趁假期和孩子一起活动。比如看看上海的景点,了解所在的城市又有哪些新的标志?多去各类场馆逛逛,参加活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来安排亲子活动,提高孩子假期的文化含量。亲子活动也是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的好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培育他的人文素质。
寒假恰逢春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妨多带孩子一起出去,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待客之道,了解家庭生活,感受浓浓的亲情。也可以在家当小主人,不要小看这样的经历,接待一趟客人,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是学校课程不能完全提供的。
最后,也提醒家长:要注意假期里孩子的劳逸结合。有些家长习惯将孩子往补习班送,其实孩子已经有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加上还要过春节,时间并不充裕,安排得很紧张对孩子身心健康没有好处。但松一松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保护孩子视力。经常是一个假期下来到学校一查,不少孩子视力都明显退步。另外,一些没有祖辈帮忙的家庭也可以互相支持,组成团队,由家长轮流照顾孩子。
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杨江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