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黑名单企业动真格
市人大代表卫东表示,网络订餐虽然便利,但背后却有诸多漏洞。比如,一些品牌订餐软件公司,尽管与他们合作需要店面、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等相关条件,但是一旦加入他们的网络,就不会对商家再进行其他监管。有些网上看似精致的菜馆、或者名字听上去挺诱人,其实是一些脏乱差的家庭小作坊,许多订餐平台对注册餐馆的审核并不严格,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管,这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为此卫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对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如:明确监管职责的划分、开展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加大网络送餐从业人员和商家“两证”的检查、规定配送规模数量及送餐方式、加大违法违规查处等,促使监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链接。
市人大代表王伟则建议:对上了食品安全“黑名单”的要动真格。由于食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在食品领域“损一罚十”还不够,应该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对上了“黑名单”的不诚信企业动真格。同时要建立淘汰制度,凡被消费者投诉并查实的企业一律公开曝光,予以“黄牌”警告;当“黄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示“红牌”逐出市场。
对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
市政协委员景莹调查后也发现,随着网络订餐模式的改变,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已成突出问题。近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和上海市消保委联合发布了一份网络订餐平台监管通报,包括饿了么、大众点评(外卖)等热门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入网餐饮单位均未在平台公示《餐饮服务许可证》或含餐饮项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海市消保委调查的100家网络外卖餐厅,只有19家在平台公布的证照信息与实体相符,超8成证照信息与实体不符。
“网络订餐由于不是实地查看,部分商家制作一些美食图片诱导消费者,实际上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难以监控,有些商家甚至没有防污染、保鲜设备和消毒设备,食品加工也有存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情况。”景莹表示,除了加工,在食品运输上同样存在问题。由于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薄弱,一些网络送餐服务选用的送餐车无法达到冷链或者热链的要求,送餐时间过长、生熟不分开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是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重大隐患。
景莹认为,网络订餐是创新产业的典范,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但不宜直接取缔,而是应该不断规范。为此她建议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同时应加大对内部送餐人员的培训,添加冷链或热链运送的设备,加强送餐时间的控制,对于凉菜、生食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拒绝配送,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