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蕾这个名字,我最早在微博上看到过。其实长久以来我都觉得遗憾,提起国内唱美声的优秀歌者,即便是古典乐迷也未必能说出几个新名字。近年来,有几位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的歌唱家如和慧、石倚洁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之前也是雪藏很久。还好,透过微博、微信的传播,信息不至于因为古典音乐以内的门槛太过闭塞。
“我不是Diva(女神)”,这是许蕾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不过,有些欧化的绝美外貌还是让人忍不住赞叹,这是天生的演员。对于女高音来说,哪怕就这样站在舞台上,人们也会不自主地把她看成是女神,就像许蕾自己的回忆,当年最初接触歌剧,看到卡拉斯的女神范儿,就觉得“哦,歌剧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不过这位朴实的女孩儿,却显得有些另类,不过带着平常心展示真实的自己才可能在舞台上更自然。
说起职业生涯,许蕾走过的路在多数音乐学生看起来并不常见,但对于声乐来说却算是范本。相对而言,声乐不像钢琴或者其他器乐需要童子功,也不像作曲指挥那样需要从小有严格系统的其他训练作为基础,有一部分声乐学生也是从高中或者本科才开始比较系统学习声乐的。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学生从小热爱音乐和歌唱,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许蕾从小喜欢音乐,和家人也会以唱KTV为娱乐,接触歌剧后,从卡拉斯、萨瑟兰听到美声黄金时代的歌手们,家人也就鼓励她试试专门学声乐,他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这条路。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刘若娥教授,这位老一辈的声乐专家素来以钻研教学、不问世事出名,在业务上给予了许蕾所有的支持,不过谁也没想到她还曾经在许蕾初到上海时劝她回南通继续读书,不为别的,因为音乐之路太苦、太艰难了。这时候的许蕾特别坚定,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到最好。
在上海打完基础,她凭实力考取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声乐研究生,并且没多久之后就被大都会歌剧院总监詹姆斯·列文的助理、著名的歌剧艺术指导肯·诺达相中。许蕾在茱莉亚的学习非常认真,虽然声乐的技巧她早已掌握,但茱莉亚给她的更多的是如何把歌剧、艺术歌曲唱规范,包括声音的控制和处理,还有不同语言的咬字规范,都获得了更严格的训练,许蕾对于曲谱非常认真,标记要点、翻译歌词,让老师印象深刻。
与肯·诺达相遇三年后,许蕾通过了大都会的面试,加入了青年艺术家计划,从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演到了瓦格纳《帕西法尔》,与当今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多明戈大师和最红火的男高音考夫曼同台,其间还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古乐指挥家威廉·克里斯蒂等有过密合作,当年那个爱唱歌的女孩儿,成为了如今纵横舞台的“中国好声音”。
其实许蕾也十分关注中国音乐,在美国打拼多年,更觉得中国音乐对于中国歌手的特殊意义。但凡有机会,传统琴歌或是中国歌曲都会是她演出时的保留曲目。在著名画家陈逸飞生前拍摄的电影《理发师》中,许蕾也献唱《路遥》;而青年作曲家龚天鹏的《第五交响曲》的首演中,她也有独唱段落,对于中文语言特质的把握也十分惊人,表达清楚,情绪处理饱满而圆融。当然,她这几年在美国学到的歌剧表演经验,也已经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唐·帕斯夸莱》中带回国内。
1月30日,许蕾联合上海爱乐乐团带来交响独唱音乐会,这距离之前与澳门乐团合作的新年音乐会仅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却准备了从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艺术歌曲到德奥轻歌剧经典的丰富选曲。谈起之后的计划,许蕾希望能常回国来看看,多唱唱中国歌,相信这一选择,是这位正在迈向音乐殿堂制高点、却坚持不做“Diva”的歌唱家最让人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