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会画画的技术宅男Tim,通过研究,琢磨出了十七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维米尔的“骗术”,并运用这种“骗术”,惟妙惟肖地画出了维米尔风格作品。
维米尔是谁?世界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一)就是他的代表作。中国油画界大佬级画家靳尚谊曾花一年时间临摹了维米尔的3幅画,举办了一个《向维米尔致意》的展览。
开始看到这篇报道时不以为然,以为又是博出名,看下去发现并非如此。这个技术宅男Tim不一般,曾两次得艾美奖,第一次在1990年,他发明了电视台的计算机演播室系统;第二次在2003年,他做出了一种用来制作3D动画的软件。反正这是个对技术痴迷,又爱动手制作的怪才。一次他偶然在书中读到:在16世纪的荷兰,高质量镜片与反射镜已经到处在使用,望远镜也兴盛,而科学爱好者都在实验一种方法来投射影像。画家维米尔能够比当时的艺术家更精确地作画,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不再只是用眼睛与想象力,而是秘密地使用光学设备来帮忙,比如相机暗箱。
于是Tim开始研究维米尔的画,发现维米尔的作品中有不少细节只有通过光学镜头才会呈现,而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牛津大学的人类视觉专家Colin Blakemore也证明那是人类大脑做不到的。亮度的每一细微都被以绝对的摄影精度记录,没有辅助的人类的肉眼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于是他开始捉摸研制有效且符合维米尔当时技术条件的光学成像设备,并成功利用这些设备逼真地画出了自画像。接着,他锁定了英国女王收藏的维米尔名作《音乐课》作为验证自己的看法的目标。他甚至征得女王特别同意,让他进王宫去仔细观摩原作半个小时。他像拍电影制作场景那样,根据《音乐课》,精心复制出整个居室环境、室外景色以及室内各种道具,让模特儿穿上画中人的服饰,摆出造型,然后运用他自制的光学投影成像仪器,将这个场景的影像投在画幅上进行“创作”(图二)。
从设想到终于画成,他花了11年时间。一个绘画门外汉成功复制了维米尔作品(图三),并演绎印证了他猜想的维米尔“骗术”。这个过程中,他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观点,他发现,不仅维米尔的作品中某些效果只有在光学仪器中才会被看到,肉眼无法察觉,而且光学仪器投影造成的细节误差,同样出现在维米尔的作品中。同时,他也体会了维米尔的艰辛和不凡。即使拥有这些秘密武器,他也累得几乎放弃。仅仅是一条裙子织纹上的白点,就让他足足点了一个月。难怪如今被认可的维米尔传世作品仅有36幅。
如果这个好事者的猜想是对的,那么后世很多画家临摹维米尔,或许临摹出了“功力”,只不过可能致错意,并没有得其精髓。你“赤膊上阵”拼了命想画出维米尔通过光学仪器获得的形神之妙,几乎就相当于赤足追赶汽车。
技术和物质的进步,从来就与人类艺术史紧密相关。不了解技术和材料,就难以真正了解艺术效果的成因。就像今天的我们拿着羊毫笔,在松软的宣纸上,想写出使用不同书写工具材料的唐宋书法的风骨,是缘木求鱼。更为重要的是,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了解艺术和科学一样,具有勇敢探索和无所禁忌的精神。今天世界,各种新兴的科技手段和材料涌现,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大胆进行着尝试,却经常被正统派艺术家乃至艺术爱好者苛责。有很多艺术家担心,那些奇技淫巧会让我们丧失掉古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其实他们忘了,如果我们的古代艺术家也像他们那样想,恐怕应该永远停留在岩画阶段,而不该去尝试当时最新媒材——纸张。
新的技术确实可能让某些千年积累下来的技法失去用武之地,这就好像热武器的发明和发展,让武术在战争中地位大失。也像照相技术的发明,让写实绘画的魅力大大暗淡。然而要相信,人类的创造力也会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释放。武术虽然在战争中不再那么重要,但它对大众健身体育的作用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绘画模拟现实的作用下降了,却打开了大大提升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现代绘画世界的大门。
我觉得,维米尔“骗术”的被发现,丝毫无损于维米尔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反而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有助于我们再次反思对艺术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