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市的博物馆大都都是国家企业,似乎没有人对各博物馆的关门时间和对待观众的态度进行监督。大家已经习惯了不到点博物馆就撵人关灯的做法,如果你有到国外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经验会发现,中国的博物馆在对顾客的服务方面差距太大。
首先是展品的陈列,比如良渚博物馆是世界有名的英国建筑师奇普菲尔德设计的,无论是建筑主体还是周边环境及水域的设计都是一流的,可是我们到了里面就发现展陈设计得非常不专业。良渚文化中许多玉器的出土,器物本身就很小,所以需要适合器物尺度的精确的摆放,也就是量体裁衣,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空间让位为想象的遗址模型,因为去博物馆的人主要是去看实物。
谈到这一点,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给我们做出了典范。贝老在谈到这一设计时讲到,本来关于苏博设计的第一稿已经完成,他突然想到在不了解苏博藏品的情况下的设计,很可能在尺度上不合适,于是他开始了解苏博的藏品,结果他发现,苏博基本上没有大尺寸的藏品,所以应该大大缩小展室的尺寸,他把每个展室按照古代文人书房的大小来设计。这就是我们在外观上可以看到苏博虽然是新建筑,虽然在城市市区,但是在城市肌理上它和周围的园林和民居保持着协调的关系,而室内展品的陈设是宜人的。
我刚刚去了西安,按照我的看馆速度,在陕西省博物馆里花一天时间是看不完的。对于我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希望尽可能地看到展出的文物上的信息,所以痛苦的是,许多展品都被展品说明牌子挡住了,其实,只要稍微挪一下位置就可以了,其实就是少一点责任心。其次就是展品摆放得太拥挤,在博物馆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参观的人流,和针对展品的大小和数量进行核实。从西安返回北京之前,我特地去看了汉阳陵遗址和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个陈列馆不大,但是陈列的文物非常精彩,可是展陈设计得很落后,比如在阳陵概况介绍部分的展台墙上装有浮雕一样的画像石纹样,面积很大,凹凸强烈,干扰了观众看文物的视线。而展柜中挂着褪色的照片,一看就是至少十年以上没有更换了。
石家庄河北博物院的展陈比较好,但是也存在着摆放展品的角度不合适的问题,比如摆放那些小而薄的玉器,不应该平放在展柜里,因为观看时视线是有角度的,所以要展台的最佳角度应该和观众的视线构成九十度为宜。
最后要说说上海博物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对友人说过,上博的展陈是全国博物馆里最好的,直到前不久为了看吴湖帆书画鉴藏展时我才领教了上博的服务。上博是个圆形建筑,圆形建筑是最不好分方向的。一般美术馆都会把入口和出口设计在建筑的同一个方向,可是上博有两个入口,一南一北。我从北门进去,出馆时我没注意到还有一个南门,当我走出出口只有两米左右的距离就发现不对,但是保安拦住我说,不可以返回去,要进从美术馆外边转一圈再来。那天外边下雨,我也没有带伞,我就解释原因,在我的力争之下他们放我进去了。我找到前台问个究竟,所谓南北两门没有任何标志,像我这样走错的人不少吧?美术馆已经到了大修的年纪,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站出来说说呢?我以为就是两个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