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里外外一把好手
自从韦登义离去后,韦登义的妻子陆佩丽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我一睁开眼,韦登义的毛巾、衣服、鞋子还在,可是,他人已经不在了。”
在陆佩丽眼里,老韦是工作第一。“他每天7点半左右就出门,晚上总要九十点钟才回来。他做调解工作,连星期六星期天都没有,因为征收基地是天天开门的。”
在她心中,老韦又是个最好的丈夫。4年前,陆佩丽患乳腺癌进行手术治疗,家里的事都是老韦包了。每天早上五点,韦登义就起床,先洗衣、做饭,为她熬好中药,把家务事都安排好,然后再去上班。
由于陆佩丽手术后长期看中医,每半个月要去市中医医院看专家门诊。每到这一天,老韦半夜就起来,骑着那辆“老坦克”赶到医院排队,等挂好号回来,让她上午再去。“他一般都能挂到前5号。”陆佩丽说。“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他走了,我怎么办呢?”陆佩丽泣不成声。
韦登义的同事、街道司法所调解员臧建伟,对韦登义家情况非常了解。他说:“老韦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老韦结婚晚,41岁才有了儿子,前些年儿子在杭州读大学,妻子又患大病,当调解员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可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任劳任怨。他自己很省,不抽烟不喝酒,衣服也不舍得买,每天做好饭后,先把妻子、儿子的菜留好,剩下的才带到单位当午饭。这次他家为了贴钱买安置房,拿出全部积蓄后,还问亲戚借了近30万元的债。
臧建伟还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天见到老韦的情景。1月21日早上,董法官从家里带来一块酱牛肉给老韦,说:“我自己家里烧的,你尝尝吧。”老韦谢过董法官,高高兴兴地把酱牛肉塞进了包里,说晚上带给儿子吃。然后,他就骑着自行车去了征收基地。午饭、晚饭时都没舍得吃一口酱牛肉,晚上又来到4街坊为两兄弟调解。当最终调解成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骑车回家,也没忘记带上这块酱牛肉。
可是,儿子最终没能吃上爸爸想带回来的酱牛肉。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这几天,杨浦区的干部群众都在深切怀念韦登义,并为他的家人送上关爱。1月22日凌晨韦登义不幸去世后,当天下午平凉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金刚就来到他家,看望了他的妻子陆佩丽并送上3万元慰问金。李金刚说,人们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韦登义在不到十年时间里,竟“断”了2000多起家务事,而且件件“断”得公平公正,真是金牌老娘舅!如今,大家都为失去韦登义这样一位优秀调解员而感到痛惜。
昨天,一位读者读了本报关于韦登义的报道后,在新民晚报APP上留言:“有的人活着,人们早就忘记了他,因为他不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有的人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群众心中!他就是韦登义!”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