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用不起的知网
马 丹
  马 丹

  这几日,学术界最沸沸扬扬的事,莫过于包括北大在内的几所高校因中国知网一再涨价而暂停续订。

  大凡写过论文、做过研究的人都对知网熟悉万分。作为国内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之一,知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检索工具。然而,用过知网的人也知道,像知网这类数据库花费并不低,通常论文下载是要按页数收费的,一页就要五毛钱。为了方便师生查阅学习,大多数高校每年都会订购数据库,这笔订购费开支从来都不小,甚至每年还要面临10%左右的涨价。可是,订购费、下载费等数据库的收入其实与论文原作者毫无关系。不光是知网,国内多数数据库采用的都是“一口价”:对普通学术论文不支付稿酬,对博士论文也只有百来块的稿酬。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数据、资料是众人疯抢的资源,但“数据商品化”却似乎悄悄出现了一种新的“垄断”局面。数据库维护需要收费,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但数据库从期刊按打包价收录来的文献,却开了个高价提供付费下载,这还真不是对知识产权妥当的尊重。知识产权的原作者可能并没有从期刊收到任何稿费,甚至还得付了费才能在数据库里查阅到自己的作品。更糟糕的是,数据库的“高价封闭”,或许还会阻碍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国外也曾遭遇过类似学术资源究竟该如何开放的困扰,美国甚至为此推动一项“艾伦法案”——《公平开放科研文献法案》(Fair Acces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ct):由财政资助的研究文献必须开放。

  也有人说,知网用不起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在现今“抄袭”泛滥的境况下,这样让“轻易搜索”变难后,反而能让人思考做学问的本质。看着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这是两码事,从不存在因果关联,“抄袭”并不是因为“搜索太容易”,更不该成为“大数据新垄断”的借口。其实,像知网这样擅自聚合作者知识资源的平台并不只有一家,如何维护原作者权益以及知识资源数字内容的合法权益,或许需要的是更严谨的版权意识和更开放的分享经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目击/街拍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天弈新元 别有同天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B12版:广告
住院“15天行规”谁来破?
上海之大
用不起的知网
打破“为官不为能安稳做官”的错觉
“酒代驾”
遇事何必想歪处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用不起的知网 2016-04-14 2 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