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遇到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她告诉我在北京、广州演出“临川四梦”的盛况,好几场演出,连她自己都没票,只能贴墙站着看完全剧。谷好好还告诉我,今年剧场里有一个新气象:一些年轻观众特地身穿传统中式服装来看昆剧演出,连观剧着装都刮起了“中国风”。
这个文化现象值得探究一下。我时常走进昆剧剧场,发现近几年青年人听昆曲,已成为一种时尚雅趣。这和十几年前剧场里白头观众压倒一片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不熟悉昆曲到喜爱昆曲,从喜爱昆曲到进化为“昆虫”,再发展到换上中式服装进剧场听昆曲,这个“三部曲”体现出昆曲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体现出欣赏昆曲有一种仪式感和民族自豪感,体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瑰宝的尊重和敬爱,溢于“衣”表,当然也说明了观众文化素养的提高。
观众身穿中装听昆曲,表明当代青年乐意参与戏剧的创造。有一位名叫库切拉的德国戏剧学家在《戏剧学纲要》一书中写道,戏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姿态表现”,并指出演员同观众是同一“姿态表现”的体验者。另一位日本戏剧家河竹登志夫则认为,观众是剧场内产生“场”的力,即在向着舞台集中的“矢量”的作用下,形成了舞台与观众之间产生感情交流的“戏剧的场”。一批观众身穿着中式服装走进剧场,也是一种“姿态表现”,使“戏剧力场”反馈更加强烈。而这种反馈的力传递到舞台上,演员的情绪受到感染,表演就会更加用心动情使劲。
身穿中装听昆曲这个文化现象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说明昆曲市场已经回暖,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寂寞。黑发观众成群结队进入大剧院,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的激烈竞争中,昆曲以其高雅端庄而妙曼的姿态,重新获得了毋庸置疑的一席。
这也是昆剧人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收获,是坚持昆曲进校园、下基层的硕果。昆曲观众要靠培养,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上海昆剧团的足迹几乎踏遍沪上所有大专院校以及许多中小学。最近七八年来,上海市教委和文化系统还实施了“文教结合工程”。正是这些扎根基层的公益普及活动,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极大地改变了昆曲的生存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涵养、有消费能力、对传统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年轻观众,成为昆曲观众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特点。
昆曲在那缠绵婉转、一唱三叹的“水磨调”中,讲述着爱情故事,或喜或悲,历经四季,穿越风雨,故事中的男男女女依然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他们的爱情故事依然在粉墨舞台上深情传唱,打动今天的青年观众。如今,昆剧的剧场中以青年观众为主体,这是普及高雅艺术的一大成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拿出好戏。日本著名戏剧家尾崎宏次认为,昆曲是东方戏剧的源泉。他来上海看了上海昆曲精英展演后给一位著名昆曲演员写信道:“我所追求的东西,蕴藏在中国的昆剧中,喜不自胜。一言以蔽之,‘旧而新,新而旧’,真正优秀的东西,它的生命力是超越时代的。”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昆曲艺术的里程碑。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十几年来,上海昆剧团汇集了国宝级老艺术家至昆五班新人的老中青三代演员,卧薪尝胆,玉汝于成,终于把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梦记》排齐。观众是戏剧的最高的、最权威的审判官,尽管这四台戏中有个别的艺术质量尚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是毕竟是结集上演,新老昆曲观众蜂拥而至,无疑是对汤显祖这位东方戏剧大师最好的纪念。
这也许是“临川四梦”造就当下“昆曲热”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