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13场会议活动,发表11次演讲致辞,同27位外方领导人会晤……80多小时密集日程以分钟计算,习近平主席为峰会顺利举行作出的贡献,赢得各方高度赞赏。
历史的时空中镌刻下清晰的“杭州坐标”,时代的大潮里澎湃着强劲的“中国动力”。
中国主张世界回响
一年之前,习近平主席用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向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发出邀约。习主席之邀,应者云集。
各国政要宣布出席杭州峰会的消息纷至沓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缺席。
今年7月就任英国首相的特雷莎·梅,专门派人向习近平主席递交亲笔信,表达对出席杭州峰会的热切期待。
9月2日下午,巴西总统特梅尔上任伊始便赶来中国。见到习近平主席第一句话是:“选择中国作为首个出访国家,是我莫大的荣幸。”
西方媒体评论说,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手握重权的政治家同时前往中国,中国也从未拥有如此大的世界政治构建空间。
有国外媒体揭秘:当初多个国家争办2016年G20领导人峰会。在征询成员广泛意见后,中国成为首选。
“这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高度信任,也展示了中国愿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真诚愿望。”习近平主席说。
4日下午3时,钱塘江畔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如扬帆待航的巨轮。习近平主席在这里迎接出席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同他们一一握手,互致问候,集体合影留念。
与会成员、嘉宾国及国际组织的35面旗帜整齐排列。习近平主席居中站立。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照片中既有老朋友又有新面孔。
人们记得,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参加峰会时,对这一机制准确定位:“二十国集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国际经济事务进行充分协商的重要平台。”
老挝、乍得、塞内加尔、泰国、哈萨克斯坦、埃及,当中国成为G20主席国,峰会受邀嘉宾国中来了6个发展中国家。杭州峰会成为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盛会。
拉美社评论:“杭州峰会在中国的领导和经济智慧的指引下进行……致力于打造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声音,引领着杭州峰会进程。
德国《商报》撰文指出:“中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政治的外围,如今在G20这一平台上扮演起核心角色。”
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亲诚惠容、真实亲诚和正确义利观,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亲自推动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外交注入新的活力。
从大国到周边,从国家到国际组织,从伙伴到兄弟……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出访22次,行程相当于环绕地球飞行10圈,在国内同100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会谈会见,亲力亲为打造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将中国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共赢发展”的中国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同。
“携手共进”的中国行动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赞誉。
G20杭州峰会,散发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折射出中国外交的时代印记。
峰会虽已落幕,影响深远持久。
与会政要不约而同祝贺中国成功举办本次峰会,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卓越的领导能力,向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致敬。
主动作为践诺守信
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各方嘉宾就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议题,以及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深入交换看法,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总结致辞,用“五个决心”显示各国携手应对挑战的共同意志。创新增长蓝图、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一份份沉甸甸的文件,无不凝聚着中国理念、中国倡议。
“我深信,这次会议将成为一个崭新起点,让二十国集团从杭州再出发。”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宣布。
历史必将铭记——
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次集体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这“三个第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
“杭州峰会从开始筹备,就一直把非洲发展问题纳入议题,充分体现了中非紧密关系和中国的领导能力。”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这样对习近平主席说。
3日下午5时30分,杭州西湖国宾馆如意厅,一个特殊仪式引人注目。
习近平主席起身向前,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正式递交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前完成参加协定的国内法律程序,是中国作出的承诺。当天上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加入《巴黎协定》的决定。
“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习近平主席这样说。
胸怀世界,心系天下。从气候变化到联合国维和,从非洲十大合作计划到“一带一路”建设,在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和行动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时代将会证明——
4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巴西总统特梅尔、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镜头站成一排。
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但受全球经济影响各自经济发展均面临新的挑战。此时此刻,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发扬“金砖精神”,鼓实劲、出实招。
“相信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不为风雨所动,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困难所阻,不断强化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必将实现更大发展。”
未来正在招手——
出席杭州峰会之前,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华访问,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拿大由此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北美洲国家。
发起成立亚投行,倡导构建“一带一路”,出资设立丝路基金,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凸显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东方智慧,逐渐呈现出无限魅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主席密集的双边活动中,“一带一路”频频出现。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新加坡、老挝、沙特等各国政要纷纷表示出对接合作的强烈愿望。
5日下午6时40分,习近平主席和参会外国领导人道别后,发表致辞。“峰会之后,我们将继续同各方一道,为落实和推进杭州峰会各项成果作出积极努力。”
铿锵有力的话语,体现中国的责任担当,昭示出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
领导展现大国风范
“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
4日晚,杭州西子宾馆漪园宴会厅,灯光熠熠生辉,宾朋谈笑晏晏。习近平主席致辞时,列举了泰戈尔游览西湖时写下的诗句。
平易亲切、融通中外、人情味浓,既在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中一以贯之,也在待人接物中处处可见。
4日下午3时,钱塘江南岸,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楼迎宾厅内,身着深色西装、系红色领带的习近平主席,在这里迎接八方嘉宾。
主人、主场、主持、主导、主张……随着习近平主席敲下木槌,峰会正式开幕。每阶段会议开始,习近平主席先介绍具体议程和中方考虑,接着邀请各方代表依次发言,衔接紧凑,过渡流畅。最后,习近平主席总结各方观点,结束讨论。
杭州峰会既是习近平主席与世界最重要经济体领导人共谋大计的多边舞台,也是习近平主席与新朋老友发展友谊的双边场合。
中美元首之间的一次握手,一句问候,从来都备受世界瞩目。
44年前,西湖国宾馆,见证了《上海公报》的谈判。
44年后,依然是西湖国宾馆。3日晚上,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结束3个多小时的高强度会见后,在月光下散步。
尽管奥巴马即将卸任,但习近平主席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倾注的智慧与努力,独具匠心地与美国总统开创的会晤形式,将长久镌刻在中美交往史上,留在两国人民记忆中。
之江山水,同样见证中俄领导人友情历久弥深。
4日上午,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远道而来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给习近平主席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箱俄罗斯冰淇淋。
几天前普京接见外国企业家时,听中国企业家说,中国人很喜欢俄罗斯冰淇淋。得知这一消息,普京特意带来这份礼物。
小小礼物,正是中俄元首3年18次会晤,不断巩固信任、加深友情的体现。惟其如此,中俄领导人才能利用一次访问时机发表3份重要联合声明,签署近30个务实合作协议。
2日上午至5日夜晚,习近平主席的行程繁忙紧张、环环相扣。尽管如此,他仍为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做了特殊安排: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谈,同埃及总统塞西共进早餐……
真诚相待是习近平主席赢得国际社会信任和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
峰会期间,会见意大利总理伦齐时,习近平主席提及意大利8月底发生的地震,提出“中国也是深受地震等灾难影响的国家。只要意方有需要,中方愿意随时以各种方式给予支持”。
会见阿根廷总统马克里时,习近平主席说“你是参会领导人里飞行行程最远的”。他还对阿根廷今年纪念独立200周年表示祝贺。
……
在全球注目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外国媒体评论:习近平主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稳健的外交风度,坦诚的处事方式,恰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契合。
两年前也是秋季,风翻白浪,雁点青天。雁栖湖畔,习近平主席主持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聚共识、绘蓝图。
一年前,也是9月,中国举行盛大阅兵,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奏响和平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犹如钱江潮起,奔涌向前。
“弄潮儿向涛头立。”中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据新华社杭州9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