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民生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开展60多年成为“老外”了解中国、体验上海的窗口
~~~“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开展60多年成为“老外”了解中国、体验上海的窗口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外交”的曹杨样本
“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开展60多年成为“老外”了解中国、体验上海的窗口
  “民间外交”这个词,对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从1953年起,曹杨新村就成为了“民间外交”的“主阵地”,外国来宾以“做一天上海人”的形式,走进“曹杨人”的市民生活,了解中国、体验上海。

  曹杨新村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口9.7万,整个社区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民风淳朴,配套设施完备,人文资源丰富,是上海最适合居住的地区之一,为开展“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60多年来,曹杨新村已先后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外国友人,他们中既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也有国际组织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友好城市代表、外国新闻记者等,更多的则是慕名前来社区观光游览、交流访问的普通游客。来访者们表示,来中国之前就知道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能到曹杨新村做客,非常高兴。 

  工人新村“老外”乐园

  曹杨新村建于1951年5月,是上海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1953年,经上海市中苏友协和上海市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处(两者皆为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身)安排,曹杨新村开始了外事接待,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居民住宅区。一开始,来曹杨新村参观的外宾基本都是有关部门安排的各国政要和友好人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普通游客开始进入曹杨新村参观交流。

  90年代初,伴随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外宾对于中国的了解已不满足于政府安排的参观点和项目,百姓人家市民生活等成为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新景点。考虑到这些因素,曹杨新村街道开动脑筋,尝试利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等资源,率先推出“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接待项目,通过组织来访外国游客体验新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加深上海市民与各国友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初推荐的项目是“体验上海人家活动”,主要有3种接待方式:一是交流式接待。就是让外国游客走进市民家中,以互相交流为主要内容。二是就餐式接待。外国游客在市民家里做客,不仅可以吃到中国地道的家常菜,而且还可以向主人学做几道中国菜。三是住宿式接待。外国游客在市民家里可以住一日或几日,主人不仅向他们提供食宿,而且还带领他们观光、购物,这就是“做一天上海人”的雏形,从而构筑中外民间交流的平台。

  经过不断挖掘创新,目前,“做一天上海人”活动主要有九大类项目,分别是半日参观游、体验生活游、食文化游、中国菜基础一日游、传统佳节游、保健康复游、专业团体交流游、国际家庭心连心俱乐部和国际假期学校等。具体内容则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和中国传统特色为主,涉及到民俗民风、居家食宿、中外联欢、健身锻炼、中国功夫、中医中药、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农贸集市等方方面面。基本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家外国游客的不同需求。 

  工人新村成了“老外”乐园。

  “民间大使”走出国门

  “做一天上海人”的活动不断深入发展,曹杨新村街道不仅将社区内的市民日常生活、城市面貌及海派文化的传统风采,展示给来访的外国游客,还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展示交流平台。

  2002年底,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曹杨社区学校落成后,这里不仅是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成为外国友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居民互动的课堂,一间间教室内,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地学习中国书法、剪纸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宽敞的歌舞厅内热情奔放的中外友人相拥在一起,翩翩起舞;小剧场的舞台上曾经有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挪威等国的文艺代表团,与社区的老妈妈合唱队等文艺团队一起同台表演,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新村还增加了阳光之家学员与外宾合作编制手工艺品,与青少年一起重温弄堂游戏童趣等联谊节目。2013年8月,曹杨新村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内部设有外宾接待室、村史展、居民收藏博物馆、主题图书馆。曹杨街道还以发生在曹杨街道外事接待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名为《心动·曹杨》的微电影,还有反映居民文化精神生活的百灵鸟志愿者、夕阳圆梦等宣传片,在村史馆小影院内放映。文化是灵魂,也是纽带,曹杨构筑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曹杨街道的国际交往中,还有一次走出国门的主动交往。2006年10月,由曹杨街道33位居民组成的市民友好代表团,在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友协的支持下,公派自费前往日本香川县多度津地区进行友好交流访问。多度津地区曾多次派遣当地居民代表团来曹杨街道作客,与新村居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那次访日期间,常年活跃在曹杨街道的33位“民间大使”被众多曾经来过上海做客的日本朋友“拉来抢去”,难以招架。大家忆往事,话友谊,7天的访问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据我们所知,这是上海街道系统组建的唯一一个经由市外办批准的市民出访交流团,达到了探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展示中国寻常百姓精神风貌的出访目的。

  纳入旅游观光专线

  曾经有一位名叫威廉的美国旅游者曾携夫人参加了曹杨新村“体验生活游”活动。回美国后,他写了一篇报道,把所见所闻在亲友、邻居间广为传颂。仅隔半年,威廉又兴致勃勃带了一个团来到曹杨新村,并热情地给大家做导游,但大家发现他在兴奋之余似乎还有一些伤感。原来,他回国后与妻子离异了,故地重游未免触景生情。但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以后,他的前妻也组织了一个旅游团来到曹杨新村,可见“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对外国游客的影响之深。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舆论的片面宣传,不少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都存有疑虑,有些“老外”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十年代。“做一天上海人”旅游活动,使各国来宾有机会走进上海居民家庭,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上海人文化风俗和生活情趣的同时,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有外宾曾深有感触地说:“来中国之前,总有种种担心,通过参观访问,耳闻目睹市场商品丰富,市民心情开朗,事实证明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曹杨街道的外事接待活动一直得到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友协的关心和支持,市有关部门安排了多批VIP客人,来曹杨新村街道体验做一天上海人的生活,让“曹杨人”引以为豪。 

  1987至1990年,曹杨新村街道被评为上海市外事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1988年,被评为全国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1992年,“做一天上海人”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全国旅游观光十四条专线之一,作为中国社区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向世界展示。从曹杨新村多年外事接待工作中,“曹杨人”深深滴体会到,民间外交的生命力,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根在百姓,源在文化,贵在交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上海购物节专版
   第A15版:上海购物节专版
   第A16版:社会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家装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民生上海
   第A23版:民生上海
   第A24版:国际新闻
   第A25版:国际新闻
   第A26版:国际新闻
   第A27版:家装专版
   第A28版:文体新闻
   第A2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3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3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34版:家装之窗
   第A35版:新民法谭
   第A36版:新民法谭
   第A37版:新民法谭
   第A38版:新民法谭
   第A39版:广告
   第A40版:广告
   第B01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
   第B02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3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4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5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6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7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8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09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0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1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2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3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4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5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第B16版:夜光杯创刊70周年
“民间外交”的曹杨样本
曹杨新村“民间大使”的故事
新民晚报民生上海A22“民间外交”的曹杨样本 2016-09-09 2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