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井荷风的《断肠亭日乘》,知“日乘”作为“日记”的别名,语出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陆游云:“黄鲁直有日记谓家乘,至宜州犹不辍书。”据说,这是中国最早见诸记载的私人日记。
永井荷风《断肠亭日乘》的写作,从1917年9月16日起笔,时年38岁,一直到80岁辞世当日,“不输给风不输给雨”,一日不辍地记了42年。岩波十点出版的30卷荷风全集中,日记就占了厚厚七大卷。
荷风在生前就对自己的日记异常用心,外出时铅笔打草稿,回家之后再用毛笔一丝不苟地誊写在宣纸上,一年一本托书画匠精裱,箱函珍藏。1945年3月,美军大规模空袭东京,荷风栖身二十六年偏奇馆(斋号断肠亭)和万卷藏书均化为灰烬,但仓皇逃命时,竟舍不得几函日记,冒死从火堆中救出,即便是颠沛流离,也不让其离开自己的左右。荷风生前就文名鼎盛,但他一贯不以为然,甘以“戏作末流”自居,唯独对日记颇为自许,认为将是传世之作。
时光也真的验证了他的自我判断,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无人阅读,但他的日记却经久不衰地行世,被视为“文学的高峰”,令人作为枕边书耽读不止。作家远藤周甚至说:“日本文学可以没有《濹东绮谭》等名著而不缺憾,少了《断肠亭日乘》则是一大损失。”
不仅是日本作家,即便是日本国民,也嗜写日记。很多人都随身带一本漂亮的皮质“手账”,随走随记,国民特别看重自己的“私生活”。也正因为此,日记文学,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故,也滋养了“私小说”,使其在日本文学中大行其道。郁达夫和周氏两兄弟均钟情于日记,因为他们早期有留日的历史,深受日本文学的濡染,至于郁达夫的创作,更打上了日本文学的烙印,他的小说都是“自供状”、“自叙传”,有“私小说”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