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之三,粗茶淡饭分外香,绝大多数没吃过补品。
饮食对于人的寿命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到底吃什么能够长寿呢?
有专家认为,“百岁老人的饮食结构一定是合理的,他们一天的饮食当中各种营养比较均衡,有粮食,有肉、鱼、蛋、奶、豆制品等,至少有一、两种,也有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量的油和盐。”但,实际上百岁老人的饮食没有那么讲究和精致,大都是很随便。
家住南岗区清明二道街的顾岳珍老人已经109岁了,她一日两餐,早晨是8点吃饭,下午是3点开饭,每顿饭都要喝玉米面粥,有的时候还吃两个自己做的小窝窝头。老人喜欢吃的一道菜与众不同,就是就是用做完豆浆剩下的豆腐渣炒白菜。
102岁的丁刘氏就吃了一辈子的粗粮,她回忆说,小时候家里人口多,能让孩子吃饱饭曾让父母感到自豪,“那个时候,顿顿都是一碗玉米面粥,一个窝窝头,想吃别的也没有。”吃粗粮的饮食习惯一直被丁刘氏保持到现在,玉米面粥、大饼子、烂熟的蔬菜,都是她喜欢吃的,“从小到大就吃这些东西,已经习惯了,吃细粮我觉得肠胃不舒服。”
在走访过程中,提起百岁老人过去的日子,有不少老人会表现得很伤感,有的甚至还流下了眼泪。居住在道外区维也纳小区103岁的张张氏说,当年,她的丈夫为了让一家人吃饱肚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后来竟活活地累死了。张张氏叹息:“那个时候太苦了,有什么吃什么,草根、树皮也没少吃呀,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老人们小时候大都生活在多子女大家庭,而且一般都较贫困,家里往往没有那么多的粮食给孩子们吃,所以,大多数家庭经常是省着吃,甚至吃不饱。吃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几样,如窝头、大饼子、玉米面粥,再加上白菜、土豆、绿叶菜,长年累月吃的就是这些东西。如果遇到饥荒年,连这些东西也吃不上,就只能找树皮、草根吃。
冰城的百岁老人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按照现在的视角来看,他们的饮食非常粗糙,营养基础也差,可是他们却依然有一个硬朗的好身板,生活的艰苦并没有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任何“后遗症”,反而让他们把人生的岁月走得更久远。这种现象令人困惑。
据专家介绍,人的体内有一种“节约基因”。当人的生活极度贫困、食物极度匮乏的时候,这个基因为了使人生存下去,就会对身体进行调节,即身体摄取的食物减少时,它会使人的代谢也同时减慢。而一旦生活条件好转了,食物充足了,这个基因又会适当地进行调节,不过,它不是剧烈地调节,而是逐渐地调节或可称之为“逐渐适应”。当那些百岁老人们赶上了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他们没有一下子大量食用,而是始终保持定量摄入,说白了,就是他们懂得“节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百岁老人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所以,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疾病。生活好转了、食物多了,他们也没有暴饮暴食使自己变得肥胖,因此也避免了肥胖带来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现在有不少人不敢吃肥肉,有的人一口糖也不敢吃,还有的人滴酒不沾,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对人体有害,会使人患上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可是,很多百岁老人对此并不“忌讳”,他们有时馋肉了,会要求家里人给做红烧肉吃;有的还经常吃糖块;还有的爱喝小酒,有一天一顿酒的,也有一天两顿酒的。住在南岗区地百岁的刘广德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点“小酒”,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50多年。老人认为,吃饭喝点小酒,可以怡情;又可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但是老人们比较有节制,很少超量。酒不过二两、糖不过两块。
不少人、包括很多专家都认为,“食补”或者“药补”可以提高人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但是,观察老寿星们的平时饮食,却与“食补”“药补”大相径庭,他们从不特意吃什么、补什么,而是家里人吃什么就跟着吃什么。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没吃过什么人参、鹿茸、海参等高档补品,大多数百岁老人没有刻意养生,生活上不过是顺其自然而已。
老寿星们大都是干瘦干瘦的,可以看出,他们从年轻到年老均没有经历过肥胖阶段,始终保持正常的体态。俗话说“粗茶淡饭分外香”,家里的粗茶淡饭,让老寿星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