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昨天落幕,相比于叱咤赛场的主角们,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配角。
10月9日晚上,网球大咖瓦林卡与伯蒂奇登上浦江游船,欣赏皮影戏《新武松打虎》,并且亲手操控很像自己的人偶,打起了“皮影网球”。
这台好戏的导演、编剧、道具制作、技术指导,是同一位老人——七宝海派皮影第八代传人、上海市非遗代表性传人朱墨钧。但在很多报道中,他只是网球大师身边的无名配角。
第二天,新民晚报大学版的学生记者找到了老人,畅聊皮影牵手大师赛的幕后故事。原来,除了手把手指点体坛巨星,他近年来还创造了好几种皮影新玩法。
2010年,朱墨钧编写皮影戏《海宝逛世博》,将传统艺术与社会热点结合,巡演大获好评。2014年,他又推出“廉政皮影”,创作《空中楼阁》等反腐倡廉的新编皮影戏,培训社区居民与学生参演。新海派皮影声名渐起。
年近七旬、腿脚不便的朱墨钧,近年来积极与中小学合作,去孩子们心里播撒皮影的种子,培育传承的土壤。大师浦江夜的《新武松打虎》,就由他与文来实验学校的学生携手献演。他还和学校深入合作,创造性地表演“三语皮影”,把沪语、英语、普通话融于剧本之中,让皮影文化更多元,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兴趣班的学生们将来可能不会专职从事皮影,但朱墨钧不遗憾。他坚信,亲手做过、演过皮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回馈这门艺术。他们会记得皮影的魅力,并愿意帮助传承与发展。
有两千年历史底蕴的皮影艺术,在朱墨钧小时候曾风靡上海滩。鼎盛时,有54个七宝皮影班遍布上海,走街串巷,连演多晚。但十年前被纳入上海首批全国非遗名录时,它已老态龙钟,急需“抢救”。
关键时刻,朱墨钧担负起传人的职责。当看似老古董的传统艺术,和社会热点、国际大赛、多种语言巧妙结合,生机重现。
他多年来的坚守和创新,值得许多传统艺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