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市场的冷热转变,与我国食品消费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曾经,家长以一顿麦当劳作为奖励孩子的“美味”,如今却是实在没得选时,才同意孩子吃炸鸡汉堡。父母的选择变化,不仅是因为兜里钱包鼓了,更缘于头脑中更加健康的食品消费理念。
在日益升级的食品消费理念中,健康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色香味俱全、食材新鲜,才是中国人评价美食的标准。即便在匆忙的高铁上,大家也为更可口的盒饭发出吁求;就算偏居一隅,也可以通过电商搜罗天南海北的美食。
食品消费转型升级,需要食品监管同频共振。送餐平台中的黑餐馆、网购大闸蟹时的“李鬼”阳澄湖、美食公众号的虚假宣传……这些伴随“互联网+”而来的新烦恼,也是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新挑战。从本月开始实施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以及各地执法部门的新举措,都试图重新定义“互联网+美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赋予网络平台更多责任,加强对私人厨房、小饭馆的监管。互联网时代,食品监管不仅要在技术上更新换代,更要在思维上跟上潮流,方能让消费者香在舌头、甜在心头。
食品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但食品消费的转型升级可能随时发生,食品安全领域仍存在着不小风险。面对变幻莫测的舌尖风潮,我们始终不应放手的,是食品背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彭飞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