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师倾诉】
家校沟通遭遇诸多困惑
马丹
  每天的生活都是“忙!忙!忙!”。工作量太大,听课、评课、说课、讲课、网上晒课、作业批改,还要写每周会议笔记、学习笔记、听课笔记、心得体会,晚上了还要坚守在微信群发布通知和解答问题……感觉自己像陀螺,忙得灵魂跟不上脚步。新时代里,家校沟通的困惑也在变与不变中徘徊。

  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会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进行分析和取舍,并影响着对教师的信任度。

  不变——教师对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态度、习惯、成绩的变化以及家长是否积极回应教师的的建议和要求。

  当变与不变相遇,除了本身的教师工作,自然也产生了新的困惑与烦恼。

  一是人际关系庸俗化倾向

  “学号14”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了,而平时对于座位、周围安排的同学、是否担任小干部,不少家长也要以各种方式给教师提意见、打招呼,甚至以成人交往中的所谓规则来教育孩子,使得老师们反映一些孩子已经不像孩子了。

  二是只有表扬才是好教育

  一些家长将“好孩子是夸出来”绝对化理解后,对于教师对孩子的批评尤为敏感,以为教师对孩子有偏见,担心批评会使孩子自卑,影响其在同学中的形象。于是,家长要求老师批评得更温柔、更谨慎,有的则抚慰孩子“老师根本没有看到你的优点”。

  三是乐做教务长,疏于做家长

  双休日不把孩子送出去上课的不是好家长!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将丰富多彩的校外场所简化成又一座学堂,把人的成长简化为知识量的简单累加,而并未认识到,如果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家长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工作的认真、对于人生的负责态度,其实是对孩子更好的示范与引领。本报记者 马丹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汽车周刊
   第A2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阳光体育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8版:蓝天下的至爱
家长“顶有理” 老师很“抓狂”
“点对点”盘活职教大格局
家校沟通遭遇诸多困惑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家长?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家校沟通遭遇诸多困惑 2016-10-26 2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