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有幸被德清图书馆聘为“驻馆作家”,“驻馆”期间结识了杭州书法家蔡云超伉俪。丈夫身材修长,温文静寂;太太娇巧秀洁,性情爽利。在书坛盛行鬼画符以为创新的风气下,蔡云超的笔墨骨俊气清,根脉端正,气韵不俗,令我钦敬。后来我们移居到莫干山麓由民居改造成的“乡间别墅”,可隐居,也可在节假日供朋友聚会,名为“见山庐”。四面群峰环绕,岚气成云,庐前溪水潺湲,鸟鸣啁啾,令人俗虑顿消。我不禁脱口而出:“见山山若画”,后面本来还有一句“进庐庐如……”最后一个字卡住了,身后有人给续了一句:“听水水如琴”。我回头见是蔡先生,就又说了一句:“庐内不染尘”,他随口而答:“山中含淑气”……这种大白话的游戏似不能让他尽兴,随后又口占一绝:“倚山风携翠,傍水叶翻琚。贞心尘不染,妙语契真如。”
他的太太则在一旁摆桌子铺纸,为大家即将开始的笔歌墨舞、尊酒论文做着准备。后来接触多了,听了一些蔡云超夫妇的故事,直觉得这一对西湖佳偶可谓是珠联璧合的“绝配”。许多年前,西子湖畔的青年才俊蔡云超,能诗善赋,写一笔好字,择偶颇为自负,眼界甚高。某日有一姑娘骑车从他的机关门前经过,惊鸿一瞥,如电光石火般击中了他的心,竟赞出声:“真吾妻也!”于是打听姑娘是何方神圣,姓甚名谁,然后就展开了强劲而持久的追求,或急风暴雨,或慢火细工……功夫不负痴心,终成佳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在有“天堂”之誉的杭州城已是名头响亮的“文化伉俪”、“笔墨鸳鸯”……这归于蔡云超笔墨已入佳境,被誉为“浙江碑廊书法第一人”;而他的妻子俞宸亭,被读者和媒体亲昵地称做“旗袍作家”。二人倾其所有,开办了“桐荫堂公益书院”,太太是堂主,请各行业的专家来书院免费为民众“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也包括蔡云超不定期地在书院办培训班,讲授书法艺术。他们经常是伉俪偕行,形影不离,或许是夫唱妇随,但给人们的感觉更像“妇唱夫随”。丈夫显然是个有主见的人,当初不是他的一见钟情后“猛追不舍”,就不会有后来的美姻缘,或许是夫主内,妻主外,但看上去更像内外皆由其妻主之,丈夫乐不得只管写好自己的字就万事大吉。古云:丈夫丈夫,一丈之夫,一丈之内足够他挥毫泼墨了。一丈之外,全由妻子打理。
中国的传统智慧中讲究“气”,同气相求,以气引力,乃至“言有长短,取足于气”。蔡先生内敛,俞堂主外向,且气场很足,总是呈现出一种光鲜的精神面貌,充满自信,生气勃勃,思维活跃,想法很多,无时无刻不在拓展心理空间和地域空间。她有一种能创造丈夫的天赋,在丈夫成功的路上,一路欣赏他,给他打气。帮助丈夫成功,能让丈夫快乐的女人,自然也最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养育了两个出色的儿子,老大已经读大学,老二还在上高中,他们在各自的学校都是“尖子生”,舞文弄墨也崭露头角。这样一个家庭本身,在当今社会就很有典型意味,甚至具启示意义。现代“围城”中的人们问题太多,麻烦太多,生存竞争剧烈,各种负担沉重,若想创造自己的幸福,格外需要别出新裁,发挥自己的长处及个性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可能是同质社会里的上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