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境内的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最后一处险地。
腊子口位于该县白龙江上游的雪水流境的石峡中,水中无船,且寒不能泅涉。两岸绝壁,在绝壁上凿石开一条小道,至不能再开处,架一木桥直达对岸绝壁上,再沿壁凿小道,以通于平地。如果将木桥拆卸,即便十万大军到此,也只好徒呼奈何。
据有关报道,当年甘肃方面国民党守兵,仅置一班人于桥之两端碉堡内,桥也未拆,而戒备松懈,故被红军奇袭,遂过最后之天险。
胡炳云将军摇着鹅毛扇,对笔者说,攻克天险腊子口,并非如此简单。
1935年9月14日,胡炳云所在的红二师四团到达甘肃境内白龙江边的莫牙寺。15日傍晚,接到军团首长的命令,必须在三天内夺取腊子口。在一个茂密的小树林里,团部正开会研究战斗方案,就被敌人碉堡里射出的一梭子子弹打在一起研究敌情的师政治部组织科长齐发任腿上。团首长立即派人把他抬下去,大家又转到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继续开会,重点研究攻打腊子口的方法。
9月16日晚上9时,红四团趁着夜色对腊子口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是都失败了。国民党军队坚守着阵地,他们用机关枪扫射。把手榴弹像开花棒棒糖似的往下猛投。几名战士过了桥,但无法爬上峭壁。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只能蜷缩在桥下。这个地区有国民党的三个团,其中两个营大约四五百人把守着山口。
胡炳云回忆,后来夜半,陈光师长亲率了17个勇士,带着绳索一个一个从我军左翼山下利用树木按级交替吊上去,然后迂回到敌军的右翼山上,以手榴弹急攻敌人的据点,炸弹声响,守兵相继败走。敌军看见关隘据点守兵败下来,堡垒里的官兵恐被包围也随之撤退,时任红二师四团六连副连长的胡炳云奉命率十人为敢死队,乘胜攻下腊子口。
胡炳云回忆:打下腊子口后,他还一直冲在前面。十一把大刀于敌群中,奋勇杀敌。因当时战斗异常激烈,他只顾带领突击队与敌人拼杀,竟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两腿已负伤了。战斗结束后,胡炳云忽然感到两腿钻心的疼痛,蹲下一看,才发现自己被敌人的手榴弹片炸伤,鲜血染红了绑带和裤脚。
胡炳云受伤后,弹片一直未取出又坚持行军,造成伤口感染,伤情恶化,掉了队。连长魏大全立即派一个班的收容队返回找到了他。他们把每个人的绑腿带解下来,缠在两根棍子上,做成了一副简易的担架,一个班的同志轮流抬着胡往前跑,很快赶上了连队。
胡炳云回忆,团部医生李智广为自己注射了一支珍贵的破伤风针,打完针后,他用刀片把胡的伤口割开,把脓水从里面引流出来,再用钳子伸进去把弹片夹了出来。胡炳云忆此说:“没有打麻醉,疼死我了,浑身冒汗,那天一夜无法入睡!”
1995年6月27日,胡炳云将军一边摇着鹅毛扇,一边与笔者谈起他在长征中几场战斗中负伤的经过。笔者印象最深得是老将军最喜欢说的口头语:“打得敌人呜呼哀哉,打得敌人呜呼哀哉……”重复多次,语调铿锵,二十余年过去,将军豪情仍历历在目。
十日谈
长征的细节
一支失而复得的红军队伍,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