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尽管被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河洛文化”所震撼,但最值得回味的倒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我意外感到惬意的平常细节。就像到了洛阳必定要去的那家驴肉店,去了还想去,吃了还想吃。
这家驴肉店说是老店,却并未看见老字号老牌匾,唯有笔画拙朴的对联“喜也罢愁也罢喝吧,东家管西家管面管”和横批“吃饱喝足”算是醒目。而靠墙支着的一大锅油花荡漾香气弥漫的驴肉汤,案板上一大块白煮驴肉和一大筐烙熟的面皮,还有一大摞大瓷碗和一盆切碎的大葱加白生生的蒜瓣等食物,让你一看就有垂涎感。实惠的是,除了驴肉和面皮论秤算价外,其他的均可随意添加择取。店主说咱是平民,就做平民百姓的生意,不管钱多钱少,包你吃饱喝足。有回,一位头扎毛巾的魁梧壮汉要称半斤驴肉半斤面皮,店主切了肉放入碗,他说没带钱要改天付。店主点点头说:“中!”几天后壮汉送钱来,店主说:“我都忘了,你咋记得。”壮汉说:“关老爷在咱这儿,咱不能丢脸。你信咱,咱咋能失信。”我嚼着喷香的驴肉,再看看坐着、蹲着、站着的食客和一长溜排队的人们,恍然感到店主说的“中”就像无形的磁铁蕴藏着无穷的引力。
午后从“天子驾六”博物馆出来遇上摆摊的大妈。我拿起一件古意浓郁的唐三彩骆驼,没等开口,她就说不是古董,并说唐三彩是洛阳特产,材料不同价格也不同,切勿贸然。放下骆驼我又拿起一件绣花兜儿。上面绣的是牡丹喜鹊,黑白相间的喜鹊活灵活现,仿佛随时就会展翅而飞,绽放的牡丹也似乎弥散着春的芳馨。我问价钱,她莞尔:“手工活,说不上价,你给吧。”我递上10元,可她又找我2元,说是收点针线布料钱。还说“洛阳牡丹甲天下”,家务之余就是飞针走线绣牡丹,但不是图赚钱,而是个人喜欢和传个手艺。如今眼花了,比不上女儿的手艺。前不久女儿绣的牡丹还得了“开封汴绣”大奖呢。她见我饶有兴趣就指着钟楼方向说不远有家工艺店可以去看看。
经过钟楼被一老宅吸引。老宅一边立着高楼,一边挨着巷子。巷口只剩一棵叶子稀疏而金黄的老杨树。卖柿子的小贩靠着树吸着烟,心无旁骛地看着车来人往。老宅无门楣,墙也斑斑驳驳,却依然透着秦砖汉瓦的风韵,画栋雕梁上也依稀可见古老的美丽传说。院里几盆花草摆放有致,从墙脚砖缝里钻出的一株藤蔓顺着苔藓点点的老墙勃然而上。宅子的主人慈眉善目须发苍劲,目不转睛地看着两对孩童一笔一划地临摹曹植的《洛神赋》。本不想打扰,可老人见了我如同见了故友似的热情洋溢。他说闲着无事就照看邻家的孩子,一来有个热闹,二来教娃子们写字。说是互联网了,有人就不写字了,这不中。祖宗的文化不能断了呀。
离开老宅向洛河走去,两岸高楼林立,人车匆匆街市繁华。这曾经的“十三朝故都”里,帝王将相的足迹和灿烂辉煌的历史并未被钢筋水泥所淹没。生生世世的洛阳人也并未因现代节奏而疲惫。正如我遇到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在匆匆的时间和狭窄的空间里不猎奇不浮躁不迷惘,而是丰富着生活细节,追求着诗意栖居。他们以“中”为诚信,以传承为责任,犹如奔流不息的洛河,在融汇时代潮流中依然承载着美好憧憬,让古老的洛河之水愈加丰沛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