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刚过去,“黑色星期五”、“双十二”即将来临,不少人整个十一、十二月都沉浸在“买买买”的氛围中,“你剁手了吗?”成为了网购一族见面打招呼的新方式。如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年青一代的首选购物方式,但在“买买买”的欢乐背后却存在着一定隐患。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申远教授表示,正常的消费无可厚非,但不顾经济条件疯狂买买买,不买不开心,买了又后悔。如果情况严重到已经影响正常生活,则应及时就医。
27岁的赵小姐是一名白领,平时就喜欢宅在家里网购,一刷就刷到半夜三更。不仅衣服、包包、鞋子等,连饮用水、调味料、水果蔬菜都要上网买,平均每月花费3000余元。最近双十一,赵小姐更是海淘了一大堆“尖儿货”,熬夜奋战到凌晨二三点,两张信用卡都刷爆了。这两天赵小姐上班没精神,收到快递后不禁后悔,发现许多“宝贝”并没什么用。她听说“网购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便十分担心。
对此,申远指出,目前医学上所认为的成瘾多指药物成瘾,行为成瘾仅包括赌博成瘾一项,所谓的“网购成瘾”目前尚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而“买买买”这类网购行为也并不能轻易界定为成瘾性精神障碍。她解释,在心理学上,“成瘾”有两大特征,一是患者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有了认识,但是无法控制,内心非常痛苦;二是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比如妨碍了工作、造成了家庭冲突等等。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把冲动的购物作为一种缓解、疏泄压力的手段,用购物来缓解内心焦虑、抑郁的情绪,在明知不需要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不购物就很难过;在购物的当下能缓解不舒服的感觉,但买过之后又常陷入自责之中。申远提醒,如果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且对个人的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就需警惕心理疾患的可能。临床显示,“网购成瘾”也大多“病出有因”,比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夫妻不合、情感缺失等等。
这部分人群或选择用“买买买”让自己短暂开心起来,而实际造成的后果反而会进一步加重原本的焦虑、抑郁情绪。申远介绍,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大脑有一条“犒赏回路”,一些成瘾性物质和行为可导致大脑内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短期内大量释放,以犒赏回路激活,使人获得短暂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并且处于对这种愉悦感的渴求,不断重复使用成瘾性物质或重复某些行为,如赌博,最终达到一种行为失控的强迫的状态。
因此,申远建议,当心理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时,不要将网购作为宣泄途径,可以多做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如运动、读书、听音乐等,多与亲朋好友聊天沟通来转移注意力。而对于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人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学习事物的应对、处理方法,多参加社交活动,切勿使用网购、饮酒、嗑药等方式疏泄压力。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