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永远不会知道,何时何地会相逢,这一刻与那一刻发生的事,获得的讯息与经验。
某个寒潮未退的下午,去参加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诺贝尔科学奖解读活动。这会是一段大量耗费脑细胞“库存”的时光,我知道,酣畅淋漓的科普讲座总是能触及纯科学以外的世界,它不仅更新着你的知识库,而且激动着关乎“三观”的脑回路。于是,为免“短路”,照例在开场前去买了一杯咖啡醒脑。这不是一个生意繁忙的钟点,咖啡师小哥把盛满咖啡粉的手柄摆在秤上反复测量。我笑问“这么精细啊”,他答“真的有一个水粉比例的完美点,到了甜味就出来了”,语气带着满足。嗯,甜苦酸都是咖啡豆与生俱来的味道,烘得不妥、冲得不好或品得不细便错过了。这个道理的名字叫“度”,永远叫人难以把握。
果然,讲座与互动都棒极了,我仿佛同时喝到了一杯豆子新鲜的“科学咖啡”与一杯回味无穷的“哲学咖啡”。那天的主题是自噬,在生命的细胞尺度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自己吃自己”的吐故纳新的故事。在刘伟教授、胡荣贵研究员和主持人钱旭红院士描述的“自噬世界”里,我们大概可以把每天见面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改成“你自噬了吗”:衰老、肿瘤、肥胖……生老病死都与自噬脱不了干系。那敢情好,多来几回呗,什么减肥什么防癌什么永葆青春的愿望,不就统统实现了吗?然而,那个名字叫“度”的老问题又来了。维系生命健康运转不可或缺的是它,造成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也是它,过犹不及,你总是寻不到那完美的度。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咖啡师脸上的满足。生活中拥有可以把握的度,值得满足。
人说世界是平的,我更喜欢世界是交叉的。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刻,在人们的生活里相逢。这是一个很多人不再崇拜甚至不再相信科学家的时代,常有人说着戏谑的话劝我别把采访到的那些研究结果当真。然而,我总是不舍得不当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和它们再相逢。多一些相逢,更会甄别真假。多一些相逢,常有一见如故的喜悦,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