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上见到了一个引起教师同行们热议的帖子:“早上在人人上查资料,翻到从前学生的话:‘我为什么要让一群自己没有能力实现梦想的家伙来教我怎样实现梦想?’做老师的要常常拿这样的话自问才是。”
“百度”了一下,对“梦想”的解释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境况。”
我不知道那位学生所说的梦想是什么意思,但就我自己和周围的同事,以及从小学到大学教过我的老师们来说,大概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长进,能成人、成才和成功,这个教师们最普遍的想法,也是心目中的“期望”和“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愿望,不知能否叫做“梦想”?
由这位学生的话,我也联想起了1950年毕业于我工作的学校的两位功成名就的“学生”。一位是八十四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郭景坤教授。去年秋天开学后不久,当郭教授听说母校的小学弟学妹想见见他这位大科学家时,不顾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来到母校和学生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并为母校留下了“饮水思源”的题词。
另一位是郭景坤教授的同班同学、今年逝世的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桥梁抗震专家范立础教授。2013年夏天40℃高温的一天,我们去同济新村看望范教授,年逾八十高龄的范教授生怕我们走错路,冒着烈日高温在路口等候我们。当我们对此表示不安时,范教授却说:“母校的老师来看望我,我理应如此。”范教授的女儿对我们说,他父亲今天穿的衬衫是平时最喜欢的一件。果然,后来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范教授出席“上海教育功臣”颁奖大会时,穿的正是这件“礼服”。
这两位老校友都是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然而谈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们对母校和当年老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当我在一次有全校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上谈到这一切时,收获了师生们发自内心的热烈的掌声。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还有更多的是来自普通学生成长的喜讯,以及他们多年来没有淡忘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这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感到欣慰,也是我们在当今还并不十分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勤勉工作的同时,还有对“诗和远方”的梦想和追求的重要原因。
我们教师的楷模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一个社会是不是尊师重教,不仅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反映了这个社会有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社会发展如此,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人不可能自然成才,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看来,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应该从学会做人,知道感恩做起。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教师们永恒的梦想。